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税收中性原则的应用研究张敬群一税收中性原则(PrincipleofTaxNeutrality)原来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一项重要税收原则。是指要求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不干预市场机制运行而保持中立的税收原则。依这种税收原则建立的税...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改革与税收原则的选择宋德安最近,一些文章在分析税制改革与税收原则关系时,认为实行中性原则等于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必要干预,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因此,不主张实行中性原则。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论断包含着对中性原则的误解。中性原则亦可称为效率原则,其要点...  相似文献   

3.
税收中性思想在税制改革中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使税收杠杆在发挥调节作用时注意适度.本文从税收效率与税收中性、税收公平与税收中性的关系中探讨税收中性设计的思路,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了以尽量缩小纳税人的额外负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税收遵从是西方税收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关注纳税人深层面的个性化问题,使我们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税收的征纳关系,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由原来的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发展,个人利益受到尊重和保护。因此,税收应该关注纳税人的个体特征和个体利益,并寻求税收管理的效率有大幅度的提高。税收遵从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纳税人的个体特征,研究影响纳税人遵从的因素,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影响县域经济的诸因素与县域税收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1970年至2014年河南省107个县的税收增长数据分析发现,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县域税收具有正效应,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先后出现了负效应;交通位置对县域税收的影响不显著,但县域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与税收增长之间关系印证了城市“极化效应”;国家级贫困县政策与“省管县”政策对县域税收影响不显著;民营经济对县域税收的影响在世纪交替后由正转负.从结果得出启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战略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治理理念能否较彻底地从传统的行政干预走向“亲市场”思维.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税收理论界开展了“税收中性原则”与“税收宏观调控”的讨论。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及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热点。这一研究,不仅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我国的税收改革与新税制的不断巩固完善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对这几个方面的认识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7.
吴永彬 《大众商务》2022,(10):206-208
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趋向新常态化发展,财政税收作为驱动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持力,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文章就针对此,首先剖析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财政税收特征。阐述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提出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在出使西方期间 ,广泛考察西方税收情况 ,包括税收总量、税制及征管情况等。他认为西方税收以便民为原则 ,处理好了利国与利民的关系 ,在税收活动中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也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西方各国很早就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环境税的改革,本文将从双重红利的角度,研究比较西方各国的环境立法实践,为我国即将实施的环境税改革提出一点建议.本文认为,环境税的改革应当以双重红利作为理论依据,坚持税收中性原则,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模式,以期通过环境税的改革改善环境问题,并希望能够实现促进社会就业等非环境红利.  相似文献   

10.
论中性税收与现代企业制度乔宝云彭骥鸣近年来,中性税收受到了我国税收界的普遍关注,许多专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从研究成果看,分歧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中性税收作为一种税收政策,能否为我国所用?能够在什么范围中运用?本文将中性税收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然而与之极不适应的是,我国给予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很少。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成功地支持和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应借鉴其经验,逐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力度,以良好的税收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的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之际,如何加强作为我国税收重要组成部分的涉外税收的征收管理?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外税收特性的认识。 对外发展经济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理论界都是争论比较大的一个问题、西方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货币非中性;货币短期内非中性,长期内中性;货币完全中性。  相似文献   

14.
所谓税收的和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税收征收与纳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税收要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为此,要把建立以纳税人为主导的税制作为中国税制改革的长远的理想目标。因为以纳税人为主导的税制是最符合征纳税人行为规律的税制,也是动力机制和信息机制最健全的税制,运作成本最低的税制。同时,摆正征纳税人的关系,在征纳税人关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分配上体现公正的总原则。所有的纳税人服从税收权力的强制,在税法面前做到所有的征纳税人都是平等的。另外,要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征税的依据及政府与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分析可以看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发展的普遍特征。事实上,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认识到政府与纳税人的这种权利义务平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保持稳定和健康,也就是说,为了能够确保政府合理征税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就必须强调保障纳税人的权利。这样,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特别是政府披露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增值税是最为典型的中性税种,现行增值税制存在的问题,大多与偏离税收中性有关,因此需要重视并发挥税收中性的逆向调节效应.传统税收中性理论侧重于全局性与综合性,需要限定其适用范围,并作出新的解释才能更好地指引当前增值税改革.本文认为,税收中性原则主要应当贯彻于增值税改革,且在不同场域的范畴延展,分别形成财政支出中性、市场竞争中性及国际税收中性,由此,基于税收中性的增值税改革进路需要围绕降低并简并税率、畅通抵扣链条、完善税收优惠、健全退税制度等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税收“楔子”对经济的扭曲严重,将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无法享受的福利损失,即税收的额外负担。因此,税收应保持相对的“中性”。税收可能影响公司的财务决策,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制度,因此,以重组方式发生的投资在课税时可能发生,而在不课税时可能不发生,这就是以税收利益为导向的投资行为。如果重组另一公司在税收上是有利的,那么税制在这一方面是非中性的,人们可以称之为税制的“资产重组中性”缺乏。从这个角度而言,不应当给予资产重组行为过多的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7.
税收杠杆对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税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利影响,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着诸如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力度不够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文章总结概括了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投融资、自主创新、培育市场、吸引和培养人才、促进对外合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中的税收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子商务因具有流动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极大地加剧了税收的难度。考虑我国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发展初期,为鼓励、扶持其发展,应采用税收中性原则、公平税负原则、适当优惠原则、确认原则,并密切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税收的影响,尽早提出应对政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服务方式的创新是大势所趋。税收服务方式创新是经济体制转轨、纳税主体多元化、信息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税制建立、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税收服务方式创新要遵循有利于税收征管与成本的节约,有利于各方关系的融洽与协调,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要实现税收服务方式的创新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正征纳关系;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税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必须与时俱进,紧紧抓住科技进步的脉搏。  相似文献   

20.
税收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是维持政府运转和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财政来源,从经济功效转向重视社会功效是税收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税收作为一个有效的调节杠杆,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工具。通过税收的功能分析,税收和民生的关系辨析,我们提出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税收与民生保障关系.以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