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控股公司的系统风险及其监管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微  邹建峰 《现代财经》2005,25(9):12-17
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主体形式,由于占有金融资源过大,系统风险的危害是巨大的。本文回顾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有必要针对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监会的成立,对中国的经济尤其是金融界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摆在银监会面前的两大难题之一,就是在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如何对金融控股公司下的混业经营实施有效的监管。本文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状况的考察,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对英美发达国家监管制度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又开始出现混业经营的新动向,向金融百货公司的方向前进。最为显著的是美国1999年11月通过了《金融改革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标志着美国在世纪之交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同时,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外金融机构会加强业务渗透和金融创新,进行大规模的金融跨业并购,这将模糊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分业界限,使分业经营名存实亡。因此,走向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的大势所趋。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面的混业经营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发展无法回避的新事物。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分析和界定,指明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借鉴欧美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经验,认为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现代金融体制变革的趋势之一是由分业向混业体制转变,金融控股公司以"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独特优势成为金融分业向混业转型国家的首选。文章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情探讨了我国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路径选择,以期对金融法治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童建伟 《经贸实践》2004,(7):31-31,34,35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的全球化,面对国际金融集团涌入国内市场,加快整合我国金融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变得越来越迫切。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现实选择。根据我国的“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借鉴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和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与监管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收益和风险平衡的角度 ,对各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国情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葛爽 《时代经贸》2008,6(10):63-64
目前随着全球混业经营大潮,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已初露端倪,这对中国的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巨大挑战,改革迫在眉睫,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微观体制都还不成熟,尽管当局已经做出了努力,但对于监管体制的改革还没有明确方案。基于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岳林继 《经济师》2005,(12):225-226
在全球化的金融混业经营大潮推动下,国内已产生了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但其中大多数是不符合国际标准定义的非规范形态,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为此,需要在既有条件限制下,对各种非规范模式向规范模式的变迁路径分别进行设计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金融业出现了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各国银行业纷纷由分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化,金融领域出现了证券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眼下这场走向纵深的金融危机让我们重新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进行思考.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银行业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我国银行业仍将呈现混业经营的局面,而合理的模式倾向于金融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11.
张燕 《现代财经》2003,23(4):20-22,39
保险公估行业作为保险中介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保险市场的现实状况和保险公估人自身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公估业发展滞后的原因,而完善保险中介人市场体系、适应保险业务发展的高科技趋势、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大力发展保险公估业,进而从微观主体、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三个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建伟 《现代财经》2002,22(10):19-22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欣颜 《现代财经》2003,23(6):17-20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其选择和调整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将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雪峰 《现代财经》2002,22(8):13-15
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在高新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有限。为发展和壮大我国文化产业,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需要积极地采取对策,消除其中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司独立人格制度产生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当今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改善这一局面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界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形,以确立司法统一性,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洪曙 《现代财经》2004,24(5):30-33
在目前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农村医疗保障的现实情况及医疗保障对农民的重要作用。总结合作医疗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政府为主导,以三级卫生机构一体化为基础,建立以提供基本卫生保健和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改革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7.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股票期权税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加入WTO,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将加快,因而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股票期权制度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并实施。但从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一项核心政策——税收政策来看,我国现行的股票期权税收政策还很不完善,较大程度地降低了股票期权制度应有的激励效果。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尽快规范和完善我国的股票期权税收政策,将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适应WTO规则 完善我国税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丽 《现代财经》2001,21(4):13-15
本文对照WTO规则,就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税收政策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股票期权典型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现代财经》2003,23(4):30-34
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几种股票期权激励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实行股票期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企业如何实施股票期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汽车财务公司与汽车金融公司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汽车金融服务不仅可以促进汽车制造集团销售,还能成为汽车制造集团的重要利润来源。在我国,汽车制造集团主导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机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汽车金融公司;二是汽车财务公司。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详细阐述了对汽车财务公司现阶段在法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存在的优势,并指出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财务公司的业务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上分布的不同。汽车财务公司有很大一部分金融业务集中在汽车生产制造环节,这将阻碍汽车财务公司在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长远发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集团应当充分重视汽车金融服务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汽车财务公司模式的优点与不足,正确把握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方向,制定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