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在人们抱怨"禁烧"之路不平坦的同时,山东省诸城市多举措破解秸秆"综合利用之困",积极探索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为秸秆多方寻找不"烧"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如诸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庆华所说:"其实,秸秆综合利用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才是根治焚烧秸秆的关键。"秸秆变身"压缩煤"  相似文献   

2.
5月9日,2008国际秸秆综合利用高峰研讨会暨秸秆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秸秆综合利用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会议的要求,以及宣传推动秸秆产业化发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正牵头制定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方案。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农学会秸秆综合利用分会共同举办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正>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资源,弃之为废,焚之有害,用之是宝,其利用方式主要有肥料、饲料、能源、工业原料和基料等。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作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为全面掌握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和模式,推动农作物秸秆高效综合利用,诸城市农机局对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开展调研。  相似文献   

4.
10月9日~11日,山东常林"沭河"4LZK-2.0型稻麦收割(打捆)机相继亮相在江苏省泗洪县召开的苏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推广会和苏北秋收秋种推广现场会。受到来自农业部专家、院士、江苏省农科院专家、领导以及苏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综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强化科技服务保障,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引领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国家发改委资源部门负责人最近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有关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到2015年,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望超过80%。加快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秸秆商品化和资源化,对于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方     
上海农机办到盐城考察秸秆综合利用工作1月20日~21日,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项冠凡带领上海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家组一行8人到盐城市射阳县等地考察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在中国农大教了半辈子书,我是研究秸秆综合利用和保护性耕作的,但我回到我们村,我不敢说我是干什么的,更不敢大肆宣扬秸秆覆盖耕作技术模式,因为同村的人会笑话我,他们认为秸秆就是废物,一把火烧掉最好不过了,我要是说秸秆是宝贝,他们会认为我是读书读傻了。"近日,在2018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李洪文这样调侃道。可见,秸秆综合利用在我国推广起来,来自农民意识的阻力有多大。但是,在一系列政策补贴和严格执法环境下,近年来我国秸秆综合利用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以农用为主,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量分别占可收集量的43.2%、18.8%、11.4%、4.0%和2.7%。相比之下,欧洲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比例远高于中国,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比例在20-50%以上。对此,本期杂志我们收集了国内专家学者对此的一些新见解、新理念以及他们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案,以期在秸秆综合利用的道路上给大家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9.
《农机市场》2021,(3):55-56
“十三五”以来,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全国秸秆每年产生量达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作为农业收获后处理装备,打捆机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难题,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进程,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大多数国产打捆机企业在技术工艺、生产设备、管理方式、创新理念等方面,与农业装备强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制作工业板材、进行秸秆还田、青贮畜牧饲料,以农机为纽带,将农作物秸秆广泛运用到工业、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是近几年山东省莱州市发展秸秆循环经济,进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涌现出来的三大新兴产业。按照“1+X”的处理模式,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结合畜牧饲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其他多种形式利用秸秆,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1.
胡伟  相俊红 《农机市场》2002,(12):13-18
一、秸秆综合利用受重视 我国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2001年,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继续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从政策和资金等各个方面对秸秆的利用工作都给予了积极的扶持和支持,使我国的秸秆利用工作取得了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正>制作工业板材、进行秸秆还田、青贮畜牧饲料,以农机为纽带,将农作物秸秆广泛运用到工业、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是近几年山东省莱州市发展秸秆循环经济,进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涌现出来的三大新兴产业。按照"1+X"的处理模式,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结合畜牧饲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其他多种形式利用秸秆,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17年与2019年,山东省莱州市先后2次承担了《山东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项目依托多家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秸秆打捆机、生物制料机等智能化农业装备,实现秸秆“收获、打捆、运输、储藏、利用”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莱州五大项目区中的26家合作社凭借“强化秸秆试点项目带动力、激发农机企业创新力、增强政府引导力、紧抓科技攻关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力”,运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与原料化,做大做强莱州秸秆经济新篇章,加快推进莱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程机械化新进程。  相似文献   

14.
杜垚  郑晓芸  于百江 《商》2014,(37):65-66
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其综合利用率极其低下。我国很多地方采用焚烧秸秆这样原始的方式来处理废弃的秸秆,这不仅浪费了生物质资源更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本文以四川省新都区为例,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困境,由此提出了秸秆处理中转站这一概念,强调了秸秆处理中转站在秸秆综合利用中所处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请注意,本文标题是品味,不是评论。读者需要细嚼慢咽,注重一个"品"字!岁末年初,各种"N大新闻"充斥媒体。笔者扫描了一下,关于秸秆综合利用专题的却未见报道,不信可以上网搜索。因此,天津市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十大新闻的出台绝对算是创新。借此平台陈列出来,或许对全国同行有参考价值。天津市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十大新闻全文较长,在此浓缩如下:1、天津市领导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市人大主任肖怀远,副主任散襄军、张俊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 《现代商业》2013,(5):277-277
本文在分析现阶段我国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秸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策略。本文指出,要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加大对秸秆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推动秸秆资源的利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要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饲料转化技术、能源化技术、肥料化技术等.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利用秸秆发展养殖,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佳选择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约7亿吨,其中玉米秸秆近3亿吨,利用率只有10%左右,大部分被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何将秸秆这一巨大的资源利用好,各地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综合各方面的经验,利用秸秆发展养殖产业,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佳选择。既节约粮食饲料,又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变废为宝,而且通过秸秆养殖过腹还田,产出纯绿色优质农家肥,可增加土地肥力,形  相似文献   

19.
张爱平 《商业科技》2014,(18):132-132
介绍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农业秸秆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和工业钛石膏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潜力,提出了农业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为钛石膏干化处置提供热能、打造“工农联合、以废治废”的产业发展思路。开拓以农业固体废弃物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新路径,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小小的秸秆,已经连续两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去年"鼓励秸秆资源化利用",到今年"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说明国家对于此项工作的关切。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虽仅有九个字,但充分表达了国家的重视,是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出的明确要求。"众所周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资源节约、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