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其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当然,其经济与人口流迁的关系轨迹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尽管如此,其经济发展和人口流迁的关系还是可以给予我国较强的启示.本文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同样也可以通过人口流迁的调控与管理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 ,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 ,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 ,即EFL模型 ,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 ,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 ,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 ,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 ,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 ,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 ,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即EFL模型,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霞  王雅林  郑时 《商业研究》2002,(24):65-6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迁情况显示 ,从高技术势地区流入低技术势地区的劳动力数量极少。这表明高低技术势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不对称性。若消除这种不对称性需要政策的引导。在政策的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人口的双向流动是人口有序流迁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王庆 《市场论坛》2014,(5):29-30
文章利用近10年的人口数据,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变动情况分2003~2007年、2008~2012年两个时段进行了分析。表明,重庆市2003~2007年中心区人口增长速度大于近、远郊区,处于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第三个阶段,即相对集中阶段,2008~2012年中心区人口增长变慢,近郊区人口增长迅速,处于相对集中向相对分散的过渡阶段。进一步剖析了人口空间变动因素,并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人口的一个重要视点--"居住地"和"工作地"的人口概念出发,对城市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进行了解释.对"工作地"和"生活地"的城市人口的研究,把人口学研究和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能丰富和拓展人口研究的内容.还介绍了"居住地"和"工作地"的人口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中国将面临大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的双重压力.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对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二者的相互匹配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与人口匹配度模型;运用耦合协调理论划分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与人口匹配度类型;基于重庆市2001-2014年统计数据,计算得到重庆市2001-2014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与人口匹配度.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与城市人口的匹配程度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本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制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与城市人口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的有效控制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对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当前京津冀人口规模巨大且增速较快,人口的均衡发展面临人口空间极化现象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和中心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实施京津冀人口总量有序管理;合理引导北京人口疏解,形成京津冀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优化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助推京津冀人口均衡发展;挖掘资源环境发展潜力,拓展京津冀人口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宋长松  张颖奇 《商》2012,(19):194-195
重庆作为我国特大城市,截至2010年常住人口已达到2884万,城市化水平也达到了53%。通过分析重庆1980-2010年这30年来人口变化特征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得出,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重庆市居民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为应对人口问题并实现重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发展战略结合人口变化规律,从调整规划、优化产业、加大环保投资、提高环保意识角度出发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四普"和"五普"数据为依据,利用人口密度、人口再分布指数、区位商、Lorenz曲线、人口集中指数等指标和方法分析了广东省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年来,广东省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变动呈现三个基本特点:市际差距进一步扩大;空间分布不稳定,变化幅度大;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化程度加剧.引起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1.
优化人口分布对促进资源、环境、生态、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是人口合理分布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其行为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口空间结构优化的速度与质量。通过以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中政府行为的现状为切入点,剖析了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对策,以此达到黑龙江省政府在人口分布优化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新中成立国以来,黑龙江省人口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生育政策的影响,从人口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上,均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近年来,人口发展呈现常住人口总量减少、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人口连续净迁出、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上海轨道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由此引发的人口分布变化,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了轨道交通的具体影响范围、影响力度,及在城市不同区域对人口再分布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上海轨道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由此引发的人口分布变化,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了轨道交通的具体影响范围、影响力度,及在城市不同区域对人口再分布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济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济南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阐述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从人口城镇化、人口发展与经济转型、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发展失衡和人口计生工作等方面分析了济南市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利用低生育率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推动人口发展宏观管理实现"三个转变",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以有效提升济南市人口发展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三亚作为我国海南省的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尤为显著。为了深入了解三亚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流动问题,本文通过查找数据并结合三亚的实际情况,分析出人口流入三亚过后带来了对公共资源的占用、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过后,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实现三亚市在城市化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增加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是十分必要的。经计量城市短期和中期人口容量,增加城市人口是可行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要受住房条件的制约,在中期受城市供水能力的影响,在长期上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制约。部分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因此鼓励其增加人口乃是目前合理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8.
增加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是十分必要的.经计量城市短期和中期人口容量,增加城市人口是可行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要受住房条件的制约,在中期受城市供水能力的影响,在长期上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制约.部分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因此鼓励其增加人口乃是目前合理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人口的一个重要视点——“居住地”和“工作地”的人口概念出发 ,对城市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进行了解释。对“工作地”和“生活地”的城市人口的研究 ,把人口学研究和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 ,能丰富和拓展人口研究的内容。还介绍了“居住地”和“工作地”的人口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①。人口发展就是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内容丰富的发展过程。随同工业化一起进行的人口转变,也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内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这种转变主要归纳为人口数量增长转变、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人口空间分布转变、人口社会结构转变等“四项”转变。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转变。这四项转变和人口的三大变动(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不可替代。每一项转变都是三大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每一大变动,又都受四项转变的共同制约。人口的这四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