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在《道德经》里论述道:“是以圣人之治,空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之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告诉统治者使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的规律去自我管理是执政的最高境界。管理也是如此。在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理念中,对于管理一个国家和一个组织做到无为而治,就算达到了管理的至高境界。道家的文化核心思想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一定要遵循大千世界和自然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保守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产生消极被动的出世情绪,但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要舍末求本,要去伪存真,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3.
“无为”在道家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道家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家“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含有如下六层意义,仅作一家之言。一、顺势而为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并运用经济周期、行业发展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等经济规律,充分考虑到项目投资…  相似文献   

4.
管理者的关键任务是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就像曾国潘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基本制度后,他根本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而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是“无为而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五项修炼》及所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以来,凭借其低门槛、高境界的特点.再加上其内涵的东方哲学观,而迅速风靡整个中国企业界与学术界。如果说,90年代初诞生的另一企业管理思想“企业再造”理论。只是触动了已然成熟的大型企业,那么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则几乎成了中同所有类型企业共同的梦想!然而,“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又是尴尬的。太多的人在赞叹学习型组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巨大价值,但却几乎没有人能够用业绩来证明这种理论上的价值;太多的企业在执着地谈论学习型组织.却鲜有企业能够真正执着地将其表现为行动,更不用说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很多所谓的“学习型组织”都是走形式!是拿企业的行为往“学习型组织”去靠.只为做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6.
儒家“礼治”框架内的“无为”还体现为一系列象征,“垂拱”以恭敬守礼的君王身体象征“无为而治”;“垂衣裳”以“乾坤尊卑”之礼具(“衣裳”)象征“无为而治”;“南面”以仪礼化的君王身体象征“无为而治”,这些本于“礼”的象征可以指向一种“无为而治”的“象征性管理”。  相似文献   

7.
管理者的风格可以用多种方式演绎。有的经理人被认为“苛刻、顽固”,而有的则被认为“平易近人、待人宽容”;一些经理人被看作是工作中的“教练”,而有些则被看作是“说服者”。管理者做管理时,员工们可以用许多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行为和语言风格。他们的这种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员工、影响着组织氛围,最终也将影响到组织绩效,乃至企业利润。有调查表明,组织氛围70%取决于管理风格,而组织绩效30%取决于组织氛围,也就是说,经理人的管理风格对企业最后利润将产生21%的影响。 管理学家柯特·李文(Kurt Lewin)与李皮特(Lippitt&White)的研究指出领导者对其职权之运用方式分为独裁式(Autocratic)、参与式(Participative)、放任式(Free-rein)等三种。保险公司经理人在实际工作中,其管理风格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有命令型、愿景型、亲和型、参与型、表率型和教练型等等。本期智库我们请来三位经理人,请他们谈谈有关“管理风格”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上下一片“以人为本”的呼声中,本文的命题是否有点不合时势。然而,有多种理由证明中国(特指大陆地区,下同)目前还不适合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其一,中国目前还缺乏一种能够有效约束、引导“职业打工者”的默认行为规范,职业经理人的短期化行为普遍比较严重,如果过早、过多地强调“以人为本”,忽视“法制”(企业的制度化管理)、监督与约束,只会给企业造成灾难。中国人有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但却普遍缺乏制度意识与法律意识,所以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执行力。西方很多好的管理方法引入中国后就变了调,原因就在于此。很多国有企…  相似文献   

9.
我们讲“改善”,其实是由“改”和“善”两个词组成的,英文单词分别为Change和Better。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变革(即Change)最终指向的是Better而不是Best,“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表达的是同一层意思。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组织肌体的强健需要用中医的思维来调和阴阳,以短程循环的方式持续改进——“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Better需要企业了解目前的管理现状,以及近期的有限目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     
刘刚 《政策与管理》2008,(23):92-93
“无为而治”虽然不是积极进取的管理方法,但却具有“四两拔千斤”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一种说法是,企业创始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一直拥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层人员的选拔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子雄 《企业世界》2006,(9):40-40
在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企图用“回避”政策一刀砍断企业干部与“身边人”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而有时,“身边人”的问题又真的闹到企业家必须在“要企业还是要身边人”中进行取舍的地步。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经营如何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身边人”,实在已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彰显出极大的魅力。本文就“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展开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原中原.终有一天会完(谐音,粤语)。”当你听到这话出自地产中介名企中原集团董事长施永青之口时.你不必吃惊.因为他崇奉老子哲学,事物在他眼中全是带着周期性.在天道中起跌兴衰.道法自然。由于市场发展自有“道”,所以施永青坚信;管理企业只需“无为而治”,干预过多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5.
破译企业文化的密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一样,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企业管理也有不同的阶段及周期。通常会从“无知而为”的管理,到“哲学理念/制度化”竞争,到“数学/量化”管理。最终到达“无为而治”的和谐阶段,并不断循环。因此,构建和谐组织或社会无疑是国家治理和企业管理应当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管理由职能层上移为战略层,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在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却常作为同一组织的两方面存在着,出现了“战略在天上飘,人力资源管理在地上爬”的现象,如何解决此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柔性管理是一种当代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它是21世纪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种有用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兵  王安民 《公司》2000,(2):26-28
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下简称“互联网”的持续高速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以网上(Internet=互联网,下同)作为接受和传送日常商务信息的主要媒介。这种新型的网上经营方式给企业管理用带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其中,企业工作人员在使用中的不当行为的大量出现,已引起许多企业的高度关注。 在企业管理中,把互联网看作一种需要加以监视的工作场所,会导致忽略人的因素的管理误区,因为,单凭使用网上监视软件和高技术的安全设备,缺少管理的配合,不可能有效解决企业员工网上不当行为的控制问题,而且很容易…  相似文献   

19.
一、预算管理是什么 预算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以收抵支、收支平衡”反映了人的收支平衡观;“量入为出”则体现了预算的行为约束功能。从组织管理角度,预算作为一种正规制度安排,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特质,从而成为组织管理有用、好用的综合平台,并在资源有效配置、战略推进、管理控制、内部沟通与激励等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该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事必躬亲.还是置身事外、致力其中?无为而治.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一次清盈和颠覆,它反对“过度管理”,强调“放手”.掀起了一场管理学的革命。这不仅在西方管理哲学理念上有所突破,更对提升当前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