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为农地流转模式的一种创新形态,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全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以苏州吴中区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案例,具体介绍了该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历程、社会经济条件和成效,深入剖析了该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内部治理结构、经营模式和收益分配等运行特征,剖析了该合作社的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结果,其制度基础在于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关系到方方面面,涵盖股东组建与决策机制、合理设置股权的治理机制、社会风险防范机制、成员退出机制等等。各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施科技型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其发展态势良好,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推行农村土地合作社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需要在保持农村土地产权完整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土地产权的完全性,从而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走科技型农业发展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3.
依照现代企业理念,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社分开、管理科学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度是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农村股份合作社在实践中形态各异,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理论研究和立法的明显滞后,其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股份合作社财产范围不明确、财产权制度混乱等问题。准确界定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财产范围,合理架构股份合作社的财产权的结构,是解决农村股份合作社财产权制度困惑,保障合作社成员财产权利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地产权结构包括产权完整性和产权完全性两方面。不同的农地产权结构具有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效应,进而产生不同的制度绩效。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土地股份合作社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在保持农地产权完整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农地产权的完全性。渌洋湖村农地股份合作社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未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结构。  相似文献   

5.
农村产权流转除受需求、法律、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村组织化程度的影响。在许多特定地区,这显得尤为突出且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农村产权股份化。对此,总体上应思考与把控三个关键环节,即在面上应分阶段、多形式探索农村产权股份化;在点上应鼓励农民把全部集体土地以股权形式量化到人,为未来土地集中使用、按股份分配土地收益做准备;在有条件的村组,应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更应成为其焦点,并迫切需要在理论与现实层面作好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土地二级市场交易逐渐活跃起来,土地市场不断扩展。●我国土地二级市场存在着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土地交易制度不配套、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缺陷。●规范城市土地二级市场运行,应当采取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交易行为、完善土地产权、完善收益分配体系和强化信息披露规范交易中介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研究欠发达地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对统筹区域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宁夏红寺堡区和云南大理市两地为调研对象,采用实地走访方法,总结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育原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村庄困境驱动是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的根本原因;(2)社会资本下乡诉求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外在推力;(3)土地股份合作社从土地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主体协调机制和经济发展机制等4个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效用。[结论]需要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和管理服务制度保障土地股份合作社壮大发展,推进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合作社模式,既包括股份合作社模式,也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股份合作社模式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股份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属于营利法人。股份合作社不能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进行规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中,当事人可以在入股协议中对退社自由作出特别约定,也可以通过调整其他土地或者是支付相应金钱的方式,保障退社自由。退社自由的制度设计对股份合作社模式的有偿退出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地征用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我国土地市场的运行特征。对以往农地征用运行以及征用补偿性质进行了阐述,并运用垄断收益模型对实征地过程中农地征用运行特点,政府垄断征地行为中的产权收益分配以及农民,产权主体利益受损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得出逐步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农地征用是解决征地问题的关键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一、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济效率:理论分析土地股份制是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长期股权,农民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依股权从土地收益中按一定比例获得分配的一种土地经营模式,即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公私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目标,提出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分析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逻辑基础,包括:公平的逻辑基础——土地增值收益来源,以及效率的逻辑基础——明晰的产权制度;然后以现有土地产权结构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完成新型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的提炼。[结果]在现有产权制度框架下,提炼了一个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与模式框架,并借鉴现阶段各地区的改革实践经验,探讨了未来可实现的具体模式与改革方向,最后提出了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制度保障。[结论]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避了现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的诸多弊端,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为适应人口流动性提高、改进资源配置的需要,农村各类集体资产的产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并不一致。面向未来,为促进乡村振兴,应重构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集体非土地经营性资产等农村集体产权的权利结构,允许部分权能跨村流转和配置,提高乡村资源配置效率。[方法]在系统梳理文献、借鉴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农用地产权结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结构、集体非土地经营性资产产权结构开放性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结果]随着农户的逐步分化,应以促进流转集中、扩大经营规模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农用地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随着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发展,应以提高配置效率为目标,进一步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随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的多元化,应逐步扩大集体非土地经营性资产产权结构的开放性。[结论]必须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逐步重构农村集体产权的权利结构,让稀缺的农用地不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进城而荒芜,让进村创业和生活的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能够获得必要的土地要素和居住空间,让村庄和集体资产治理结构能够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土地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一种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跳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产权逻辑,创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分离的基本框架,重新诠释国家(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土地产权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假定土地是一种劳动产品,凝聚着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以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可将土地产权划分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构成一种新的双层土地产权关系。(2)国家(政府)和农户(农民)依据其投入的相对优势要素:公共环境(社会劳动)和农业经营管理才能(个体劳动),分别占有土地的间接产权和直接产权。研究结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基础是明确国家(政府)与农户(农民)对土地的共有关系,界定土地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的内容及其行使方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综述农地"三权分置"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期深化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理论研究和政策实施的认识,进而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方向做出整体性判断和勾勒。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学界对于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必然性、功能价值与积极效应的研究存在着共识,但是对于"三权分置"的政策表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源、性质和内容以及法律制度构建的研究却存在着分歧。研究结论:现阶段农地"三权分置"的政策逻辑和法律逻辑存在着违和性,学界对于"三权分置"的政策解读和法律解读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想充分发挥"三权分置"政策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分歧,重叠共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法律调整和完善,最终实现政策安排和法律设计的完美相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土地发展权理论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城镇建设需求、耕地资源保护、区域均衡发展三大核心要素的运作机制,分析并优化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土地发展权运作体系。[方法]文章以土地发展权作为基础,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实现的要素均衡进行分析,从配置与转移两大角度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土地发展权理论框架,并以宁波市余姚最良村村庄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其中的发展权运作体系。[结果]土地发展权理论的引入能使耕地保护、城镇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3个要素有效融合; 土地发展权的配置遵循先量化、总量再分配的过程,配置完成的发展权可通过转移的方式实现更高程度的利用; 发展权的理念已经在农村居民点整治中有所体现,实践中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对象为土地指标和经济收益,并可在拆旧区、还建区和建新区内实现转移。[结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应逐步融入土地发展权理念,通过赋予其法律地位,将其纳入规划体系,制定配套规则准则,引入市场机制等举措,完善土地发展权配置和转移体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揭示已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获性不高的现象并解释其原因。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规模农户和小农户土地抵押贷款可获得性具有差异性;(2)土地产权流转市场较小、土地评估机制不健全、农户承包经营权证不随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尚未完成、信贷风险分摊机制等制度基石尚未完全确立等因素降低了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研究结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进一步推广需要提高银行对抵押土地的处置能力,简化规模农户贷款手续,同时完善信贷风险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整是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最大障碍,农民增收难、"农民工闲置"、"民工荒"、征地矛盾突出等,已成为当前发展和稳定的最大瓶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是农村经济突围、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社会管理升级的大文章。要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权能,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按照"把监管和服务抓起来、把权利和责任放下去"的原则改进征地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为破解城乡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与乡在分工协作、生态宜居、要素流动、保障公平、服务均等、收入平衡6个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具有土地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外流与结构失衡、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县域问题表征,其关键在于围绕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换流动这一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功能,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木桶效应和联动效应。研究结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围绕产权制度完善,以革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为重点,从政府绩效考核、规划计划引领、财政金融支持、户籍制度保障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和权益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国家、产权和契约的视角对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效率进行经济学解读,探讨蕴含其中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家要素的“失灵”导致了土地股份合作制效率出现“短板”; 随着国家要素水平的降低,土地股份合作制迅速发展并产生较高绩效;而且,在国家要素的水平的阀值范围内,股份合作制才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适模式。研究结论:采取放松政府管制、规范机制建设确保国家、产权和契约要素的协调运行,提高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源错配、治理路径及制度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定量定性混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与人口流动性增强的环境变迁不相适应,产生宅基地资源错配。(2)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需先行厘清村庄内部人地关系,进而建立外来农民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制度。(3)向外来农民放开宅基地使用权对区域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更深层次的制度绩效。研究结论:允许外来农民在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是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的制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