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春红 《商界名家》2004,(9):101-102
想要了解中国富人的生活状态和兴趣爱好,无疑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因为中国富人最擅长于隐藏艺术。这里是比照准美式标准,《商界名家》推荐十位中国人自己的“大狗”级富人——  相似文献   

2.
《商界名家》曾做过《中国企业家生态警示录》的专题报道(见《商界名家》2003年10月号),对“转型时期的企业家之死”、“中国企业家非正常死亡”、“中国民营企业家生态现状”等方面均有详细披露,业界反响强烈。而让我们痛心与不安的是,在2005年的头3天,又有赵恩龙、徐凯两位民营企业家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先后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再次向我们凸现了民营企业家生态问题的严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我可以改变李经纬的命运!” 说这话的是一个叫郑培敏的年轻人。此人30出头,头戴一顶“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帽子,因为连续四年主持公布《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及国内最成功的MBO案例多半出自他的手里,他在业界还有“中国经营者持股研究策划第一人”的称誉。2003年5月底,《商界名家》采访了郑培敏。  相似文献   

4.
《商界名家》2006,(12):6-6
今冬北京车展成为全球A级车展的年度压轴大戏,已将有关汽车的话题“煮沸”,也让《商界名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汽车(见本期“封面聚焦”《汽车人的“中国梦”》)。有乐观者断言,中国已进入汽车时代,依据是中国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三、市场规模排到了世界第二位,而《商界名家》则注意到,在本次车展唱主角的依然是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自主品牌虽然闪亮登场但仍不视为主流——总之,由中国汽车人自主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相似文献   

5.
刘歌 《商界名家》2006,(9):107-108
10年前一次虚假的“中外合作”,为湖北黄石华夏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琴鸣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详见《商界名家》第8期文章《一位房地产商的“中外合作”之痛》)。《商界名家记者第一次采访夏琴鸣时,他还遮遮掩掩,顾忌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夏琴鸣越来越觉得不将整个事实真相完全曝露在阳光之下,事态的发展可能会更加糟糕。下面是夏琴鸣的口述实录。  相似文献   

6.
上期《商界名家》以封面文章《张瑞敏隐痛》对张氏这一类创业国企领袖的“现实问题”有所反映。应读者们的强烈要求,本期《商界名家》邀请到了海尔的二号人物杨绵绵,谈谈她对张瑞敏的看法,想必有助于我们对我们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先生有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林坚 《商界名家》2003,(4):60-61
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已进入了关键性的调整期。而究竟应该怎样调整,又颇受中小投资者,尤其是证券业人士关注。今年3月《商界名家》特派记者就此独家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  相似文献   

8.
宽容兰世立     
兰世立的“张狂”让他这个原本具有影响力的湖北新科首富甫一浮出水面就失去了亲和力。从他在《商界名家》调查采访中毫无遮掩的诸多“说法”,不难发现,这个年轻的富豪正在向我们所习惯的或者所熟悉的道理、伦理、秩序发出挑战。  相似文献   

9.
商界名家     
《商界名家》2006,(11):61-61
《商界名家》系中国著名期刊知音集团,为中国人自己打造的财富杂志。 刊物传承“好看、可读、有用”的知音人务实办刊风格,聚焦商界风云中的名家和名家背后的商界风云,客观记录名家在财富创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真实解读变革时期中国企业精英财富冲浪过程中所做出的探索和所面临的困惑。在重构商道、重建财富文明.开启新财富时代上与中国商人一道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0.
在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总部有这样一个出处——外界称之为“进来的不花钱,花钱的进不来”,太平洋美其名曰“江苏红商务俱乐部”。经集团文化部负责人引荐。《商界名家》记者在这里找到了当时正在接待客人的严介和。有着“狂富”名声的严介和一脸谦和,他将先前定好的事情稍作延缓安排,欣然接受《商界名家》的独家专访。“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什么事情都可以谈。”严氏的真诚与坦率大出记者意料之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黄秋丽 《商界名家》2004,(12):38-39
2004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无论是郎咸平教授引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大讨论,还是影响深远的德隆事件,都一再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商业伦理的关注。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事实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对商业伦理的建设。因此,《商界名家》记者采访了美国《商业伦理》杂志主编,原波音首席技术官艾  相似文献   

12.
红桃K     
红桃K还能活多久?在2004年7月21日红桃K问世1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合时宜,可有谁能料到,首先存有这种种疑虑的,恰恰是声称“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红桃K人自己——年初以来,《商界名家》记者接触几位红桃K的中低层职员,所听到关于红桃K的看法,居然都是“唱衰”之声:“红桃K快要垮了!”“红桃K已经不行了!”“……”红桃K究竟怎么啦?或许是出于谨慎,红桃K的高层对媒体总是三缄其口。《商界名家》记者几次去总部,提出采访大当家谢圣明,被告之谢“很少在这里办公”,并得知谢如今已卸去总裁职务。走进懦商学院,记者发现那里已经不是红桃K人才的培训基地,一些外单位人在那里办公。一名至今仍在坚守的老职员对前来采访的《商界名家》记者说:“红桃K创业元老在分家呢——黄立平副总得了丽岛花园,刘朝胜副总得了‘白宫’,卢才武副总得了儒商学院……这些曾为红桃K打过江山的副总现在都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老总,在干自己的事业。”而一位已离开红桃K的职员则透露:“红桃K真的不行了,高层人均每人花50万元连家属一起办了到加拿大的移民手续……”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尽管诸多传闻一时无法一一核实,可记者不能不为红桃K的命运担心起来。虽然红桃K的生死目前谁也不能下结论,但答案似乎已在红桃K十年的风雨中……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陕西恒星集团掌门人尤新存的问题。引起了《商界名家》的注意——方面当地媒体根据西安市公安分局经侦支队反馈的信息认定尤某是“大骗子”,“赌棍”,称“恒星购房骗局”让600名无辜群众“受骗上当”,涉案金额达6109万,而尤把购房款中2624万用于个人消费和赌博,另外1097万元用于偿还借款,其它2388余万用于公司开销: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民意为尤叫屈,向《商界名家》记者反映:“这个人很会做生意!”他能吃苦,  相似文献   

14.
《商界名家》2007,(3):6-6
在言及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人群让人憋屈的事时,国人口中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便是“窝里斗”。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窝里斗”如今也在批量“走出去”——不信,看看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脸谱,就保证让你英雄气短!(见《商界名家》本期“封面聚焦”专题报道《车企海外并购“窝里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那期《福布斯》杂志出版后的几个小时,我接到了几十个来自海内外媒体的采访电话,你们这时候才来找我真是太晚了。”对《商界名家》记者说这番话的时候,兰世立带着他一贯的骄傲表情和招牌式微笑。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05年,房产新政“组合拳”连番出击。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地产行业集体陷入低潮。中国房地产业冬天是否真正来临?中国楼市将何去何从?地产业如何面对政府宏观调控的习惯性动作?初秋时节,《商界名家》在海南博鳌请到了几位嘉宾,就这一系列问题异型对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1987年起,美国沃特财务集团完成了超过60例反向收购(RTO),而“反向收购”就是国内所熟知的“借壳上市”,顺理成章,沃特财务集团被称为美国“借壳王”。在沃特中国首席代表张志浩看来,实施反向收购是在美上市的好办法。有关资料介绍,中国企业在海外买壳上市的案例众多,单单美国一地成功者就已有10多家。沃特2003年刚进入中国就已做成了两单生意,2004年可以操作的国内民营企业在美国借壳上市的数目预计1O个左右。20O3年11月,张志浩在上海浦东金茂大厦接受《商界名家》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8.
陈小雪 《商界名家》2004,(10):102-104
雅典奥运至今,对中国奥运冠军的“奖励”问题,一直为坊间津津乐道。除了体育总局制定的“冠军20万”的标准外,各省市“大显神通”的传言,不绝于耳。请看《商界名家》狗仔队发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在丽华快餐老总蒋建平创业长期跟踪中,《商界名家》分别在不同时期对他给出过”创业者”和”创业家”的角色评价。而在其丽华成为中式快餐标杆,他的创业又成为一个十分关键时期,《商界名家》又对他寄予”企业家”的角色期待——其实,由创业者到创业家,再到企业家,恰恰勾划出了创业中的角色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史美伦走了     
史美伦走了!中国内地第一位来自香港、年薪高达540万港元的副部级官员、中国证监会一位具有符号意义且对中国股市具有莫大影响力的副主席——史美伦女士,悄然离职!而据《商界名家》了解,事实上自去年春节后至今.史美伦就基本处于休假状态。其间也确实因病去美国做过一次手术。因此,就史美伦突然离职官方有由于“健康原因”而“回港休息”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