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北方动乱不稳的政治形势,北方大批劳动力流入岭南地区,推动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初步成为一个典型意义上的独立农业生产区域。主粮生产自给有余,南宋后还有余粮输出。在主粮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更为广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向半自给商品经济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由于劳动力的拥有量大干农耕地的消纳度,使耕地无法完全吸收全部农业劳动力,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以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农民破产和城市膨胀来实现转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的。从转移的途径来讲,它包括三个方面:(1)农业劳动力在从事大田生产之余兼营家庭副业,这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雏型和起步;(2)由种植业向广义农业中的林、牧、副、渔各业转移;(3)由农业向农村(包括小集  相似文献   

3.
清代前期“农民非农民化”趋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量恺 《中国农史》1993,12(1):29-39
清代前期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趋向,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有所滋长的历史条件下,它蕴含着我国社会经济近代化的曙光。这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和市镇经济的发展,非农业人口日益增多,手工、商等业人口增长,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商品粮和手工业生产原料,促使经济作物和集约性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以谋取取润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比重逐渐增大。雇佣劳动的广泛使用,出现了大量雇工,在手工业和农业中都已使用了雇工生产,而且有些地区和部门生产规模较大,雇工数量较多,雇主可随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雇工,雇工也可随意出卖劳动力。社会涌现了大量的“外地佣工”,这就扩大了劳动力买卖和流通的范围,各地市场上普遍承认雇工劳动的生产价值,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些因素,就为全国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资本主义经济是无法发展的,我国的近代文明正是从这里孕育滋长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由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一般农村比责任制前多出了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劳动力过剩和闲置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怎样转移,这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需加以及时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是由四川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及有关研究会联合编著,由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它  相似文献   

5.
外地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转移,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造成这种流动的三个基本原因或条件是:①农民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愿望;②劳动力输入地社区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快于社区内劳动力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③社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的转移、流动,体现了某些新的趋势: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已进入有资金、缺劳力,只有招到外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地区向外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也正日益增多,仅朝阳市3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就有16万人从事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它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群众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使更多的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自救。朝阳市有2万多贫困户靠劳务收入摆脱了贫困,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靠劳务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今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多,将有越  相似文献   

7.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 (《列宁全集》第8卷第19—20页)。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时,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和其它部门转移的过程。本文拟就鄂州市农业劳力转移的情况,分析农业劳力转移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从农村劳力结构变化看农业劳力转移情况鄂州市是一个新兴的中等城市。在全市9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4%,1981年秋季推行  相似文献   

8.
普遍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的我国农村,自给半自给性的传统生产方式已开始向着商品性、社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山西省雁北地区发展商品粮专业户的实践,引人注目。我们于今年4月上旬在雁北地区的大同、应县访问了一些商品粮专业户,并向当地的一些同志了解了有关情况,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商品粮专业户与多种经营专业户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做法,在农村生产方式更新的过程中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对于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促进了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当家庭经营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遇到落后生产工具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浙江省龙游县雅村乡雅村专业户张庭俊,采取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解决了这个矛盾。 张庭俊1982年承包了116亩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遇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力不足。要经营好承包的土地,需要40个劳动力,而全家共有整半劳力9个。  相似文献   

10.
实践证明,移民兴办乡镇企业是广开生产门路,开发库区资源,发展库区经济,使移民得到妥善安置,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的使移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历史的必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又符合广大移民的愿望和要求。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移民兴办乡镇企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应发展,它们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我们计算了若干国家干和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弹性系数.在其他国家与地区,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城市化过程呈现出比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超前进行的趋势.而中国除1952-1957年及1978-1982年  相似文献   

12.
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分布和地区分布上的凝滞状况,是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合理的劳动力流动,是现代商品经济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两头都要求打破封锁,实行劳动力自由流动。 从城市这一头看: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和粮食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中国农业生产正在朝着依靠更多机械投入的方向发展。认清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和粮食产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粮食品种、不同时空上的差异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4年的农户面板数据,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机械和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以及两者间的技术替代弹性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的发展有效地替代了农业劳动力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但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在不同粮食之间表现出时空差异性。具体而言,从2003到2014年,全国小麦、稻谷的"机械—劳动力"技术替代弹性值恒为正,形成了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玉米的"机械—劳动力"技术替代弹性值从-0.744升至0.101,机械和劳动力关系经历了从互补向替代的衍变;全国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的比较上,稻谷高于小麦,小麦高于玉米;不同地区的比较上,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要高于非平原地区。因此考虑到农业机械技术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和粮食品种上的差异,今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推进重点在结构上应该更多地向玉米和非平原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它适应了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以平分土地,户户承包为重要特点的联产承包制在土地经营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主要是承包了土地的农户对所承包土地的利用率还不高;土地在农户之间还不能伴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得到相应地转移与集  相似文献   

15.
粮食生产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粮食生产的经营规模及其经营方式,是与整个农村商品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农村以工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越发展,农业劳动力大批向工副业转移越多,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必然减少,农业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就相对扩大和提高。反之,大批劳动力捆  相似文献   

16.
全文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对若干典型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2)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概括为“递进型模式”和“跳跃型模式”。(3)农业发展速度及发展模式的选择、资本形成能力的高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下篇通过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转  相似文献   

17.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0月间,我第二次到雁北地区调查,重点看了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下面我想结合雁北及实验局的具体情况,谈谈林业的多样性与稳定性问题。为了改变雁北地区风沙多、水土流失、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农业稳产继续遭受威胁的状况,全国解放后,雁北地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仅国营杨树丰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国农村正进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新阶段。根据中央关于要重点抓中低产地区的精神,我们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特别对黑龙港地区、鲁西北黄泛平原和黄淮平原中的十个县、市共44个典型代表户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对本区农业生产结构现状、今后调整方向、具体途径及存在问题,进行以下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1.美国农业服务体系是美国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美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地广人稀,农业经营规模巨大,农场劳动力历来缺乏。于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出现了以农业机械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围绕着农业生产对农场外服务提出日益增多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专门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或部门。以至最终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