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利红 《经济研究导刊》2011,(6):234-236,241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营造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建议,阐析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可行性,并进而提出了建立中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刑事被害人应享有获得犯嫌人损失补偿,以维持其正常生活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的补偿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为了切实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从而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章在分析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基本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构我国本土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争由来已久.经过考察,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社会福利说能够吸收国家责任说的合理内核,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虽加大了侦查阶段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力度.但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应赋予侦查阶段的刑事被害人较完善的知情权等权利,建立司法审查、国家补偿等制度,进一步保障侦查阶段的刑事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5.
刑事审后程序是指除审判监督程序外刑事判决生效后一系列程序的总称,包括刑事执行程序、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程序以及刑罚被执行完毕人员的前科消灭程序等内容。刑事诉讼法学界除了对作为刑事审后程序重要内容的刑事执行程序研究较为充分外,还没有人对刑事审后程序作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对刑事审后程序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建立和完善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刑罚被执行完毕人员前科消灭的法律制度,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被害人保护制度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欧美,而与我国国情较为接近的亚洲各国的情况却被忽视了.尤其是情况与我国更加近似的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本文就我国台湾地区的被害人补偿制度进行解读,并以其为借鉴,构建我国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我国应当确立的被害人补偿制度,其适用对象仅限于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及其遗属,原则上是故意犯罪.被害人补偿资金的来源广泛,并组建补偿基金委员会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在各级法院设立国家补偿审议委员会.基金的支付以现金为主,实物为补充,一般为一次性支付,特殊情况下采用分期支付和信托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7.
吴淼 《经济视角》2011,(12):99-101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争由来已久。经过考察,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社会福利说能够吸收国家责任说的合理内核,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缺位,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到的人身、财产损失,要想得到补偿,途径一般只能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犯罪人来进行赔偿。而这样一来赔偿途径的缺陷无疑十分明显:其一,如果刑事案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侦破,无法确定犯罪人,那么受害人则难以落实具体的索赔对象;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的论证,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在长期的立法空白后即将呼之欲出.我们结合具体实践,从检察机关的角度进一步探索该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3.16”爆炸案件发生后,市政府积极开展善后处理工作。处理之前,有关部门领导、法律工作对善后处理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论证。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犯罪人应负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犯罪人是赔偿主体,政府、企业没有法定赔偿义务。但是为了帮助遇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维护社会安定,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采取了积极的救助措施:向遇难家属发放救助费、向受家家庭发放家庭财产损失补贴费及临时过渡的搬家补贴费、租房补贴等。由于我国法律对这些问题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实施起来遇到的问题也很多。笔想如果建立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对依法不能从刑事犯罪人处得到赔偿的刑事被害人由国家进行被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我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索的过程中看到了李玉华发表在2000年第1期《政法论坛》的“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一,该对刑事被害人经济性利益获得补救的途径提供了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是现代各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原因是主观认识存在误区及立法不完善。为更好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提高全民尤其是司法工作者的法律水平、法律意识,强化被害人维权观;同时必须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准司法活动,通过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的赔偿来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从而恢复双方的关系。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资源,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文章立足刑事和解司法实践中的弊端,通过对我国现行法治环境的探究,阐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现实条件下构建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及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无被害人犯罪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刑法中规定的较少,但随着法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和现实考察的不断深入,社会的越轨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和新型化趋势,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无被害人犯罪"相关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广泛讨论。通过论证,得出处理"无被害人犯罪"问题应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有关"无被害人犯罪"问题所涉及的聚众淫乱罪和"高利贷"问题的刑事立法提出薄见,以期使其在刑法规制上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4.
纪智媛 《经济师》2010,(4):83-84
刑事和解可以更好地平衡被害人和被告人双方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刑事和解制度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刑罚的报应预防功能,会破坏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甚至会导致司法权力的滥用。因此,要立足本国国情,合理构建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丁娟 《经济论坛》2009,(4):138-140
打击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心,但仅仅重视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极易产生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的漠视。鉴于知识产权犯罪中被害人的特殊性及其对获得实际赔偿的渴求,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等可以真正有效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6.
从2007年开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已经在浙江省检察机关中试行了四年时间,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检察院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实践为依托,试图阐明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利于今后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修复性正义是在反思与批判报应性正义的基础上,一种旨在修复犯罪人、被害人、社区与社会之间正常利益关系并实现正义和谐的刑事理念或价值取向。修复性正义起源于古老的宗教仪式,是对报应性正义的批判。修复性正义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建设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正义基础和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被害人的过错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跃飞 《经济师》2007,(3):109-110
被害人过错存在多种形式并具有自身的法律特征。在存在被害人过错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过错不仅影响定罪,而且影响量刑。我国刑事立法应参照国外立法例,将被害人过错责任由酌定量刑情节规定为法定量刑情节。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刑事鉴定启动制度是强职权主义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可以吸收西方国家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的合理因素,由法官享有刑事鉴定启动权.赋予当事人双方平等的刑事鉴定申请权和救济权,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鉴定启动制度.  相似文献   

20.
轻微刑事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就此基本达成共识,重罪案件和死刑案件可否适用刑事和解理论界争议颇为激烈。文章主张死刑案件不能和解,死刑被和解将违背我国死刑适用的宗旨,破坏死刑适用的标准;死刑案件和解严重背离了罪行法定原则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不符合刑事和解的应有价值;容易滋生新的司法腐败;其本质是国家推卸本应承担的对被害人的救助责任;死刑案件刑事和解也并非控制死刑适用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