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常,经常性损益是构成企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不少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喧宾夺主;占净利润的比重相当可观。如果将非经常性损益混同于经常性损益之中,公司的业绩水平必将严重扭曲,广大投资者对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断也会受到影响。难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理性的投资决策将因之而无从谈起。因此,如何从收益总额中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反映真正体现公司盈利能力的经常性损益日显重要。本文围绕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披露问题展开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马静  康霞  杨海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78-79,101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特别是大多数T族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不同类型T族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发现从整体上看,主营业务收益是构成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净利润的主体,但是对于大多数T族公司特别是"摘星"公司和恢复上市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是它们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应多管齐下,加强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和监督,促进T族公司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问题已越来越多的一起会计学理论界的关注。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相对较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人为操纵的空间较大,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调节利润,粉饰业绩,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旨在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与以往立足企业利用非经常性项目展开盈余管理,将样本选择定位于"T"族企业,且时间跨度较短不同,本文研究企业正常持续经营过程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角色定位,首次描述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2001年正式披露起至2011年11年间市场定价的短期效应与长期趋势。研究发现,与企业正常损益11年均显著且呈阶段性稳定的市场定价相比,非经常性损益的短期定价呈现出显著性上忽起忽落,系数取值忽高忽低的随机性。但长期来看,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与正常损益市场定价的显著性和系数取值趋同。特别是在企业长期绩效评价中,信息使用者会对非经常性损益定价进行修正,表现在前两期发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当期股价下调-4.716。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交易或事项按发生的频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常性发生的,企业正常进行的交易或事项。如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商业企业的商品购销活动:另一种是在正常经营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的事项,如自然灾害、捐赠、资产转让、盘盈、盘亏等。正常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损益为经常性损益,而一次性或偶发的事项中所产生的损益为非经常性损益。  相似文献   

8.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 中外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定中,对非经常性损益有不同的界定。在国外,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对的概念是非常项目(extraordinary items)。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盈余管理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上市公司、监管者、投资者、分析师、审计机构等多个角度,对某上市公司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扭亏盈余管理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案例公司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扭亏盈余管理,监管者对其的行政处罚存在时滞,投资者经历了先过度反应、后又理性回调的过程,分析师能够区分非经常性损益在每股收益中的作用,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非经常性损益因其易于获取、方便操纵的特征而成为上市公司包装业绩的法宝。为了准确考核上市公司、拟发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证监会在相关信息披露规范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和内容做了数次修改,但由于这些规范未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出清晰的界定,各个公司对此理解不一,具体执行的时候也采用了不同的判断标准,导致公司对所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不准确,相互之间的会计信息也缺乏可比性。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更是有必要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部分损益项目的确认、计量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仅仅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除ST、PT公司之外)1999年度盈余管理的数据为研究基础,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为了在来年顺利实现盈利,亏损公司存在明显地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高收益避免亏损的现象,亏损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显著表现为负。1999年度的数据支持公司通过调控非经常性损益获取配股资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投资者对公司盈利情况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认识,1999年12月8日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就已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的“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同时披露所扣除的项目与涉及的金额。接着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等信息披露规范中,也作了类似的要求。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又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对非经常性项目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对应包括的项目进行了列举,要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以及申请新股材料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予以充分披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问题已越来越多的一起会计学理论界的关注.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相对较晓,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人为操纵的空间较大,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调节利润,粉饰业绩,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旨在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ST公司为了避免暂停上市和退市,往往具有很强的动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对沪市某ST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分析非经常性损益的来源、结构,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利润操纵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中,非经常性损益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并经常成为一些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本文希望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统计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盈余指标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防范上市公司粉饰报表、操纵利润.证监会出台《问答》第1号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内涵和外延再次予以界定。但究竞应该如何合理界定和披露非经常性损益,仍值得探究。对此,本文指出了非经常性损失的界定条件,同时还阐述了非经常性损失的披露目的,最后,还提出了非经常性损失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姚荔 《发展研究》2005,(11):17-18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披露非经常性损益信息以来,有关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问题引起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本文着重讨论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并对相关的损益概念进行辨析,以期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亏损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新桥 《经济师》2004,(9):131-132
针对亏损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的现实表现 ,在剖析其经常性损益操纵的主要手段的基础上 ,探讨提出了亏损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2008,(8):14-14
证监会正在酝酿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再一次修订,其中就包括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征求意见稿显示,此次修订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基本没有改动,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由15项增至20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