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3,(2):16-19
低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具体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首先计算出河北省近几年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通过构建模型将总体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以此来研究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对总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终得出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调整对碳排放量均有直接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重视发展低碳技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4,(10):36-39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西2000-2012年能源消费及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江西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煤炭是江西的主要能源。2000-2012年,江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建议江西省应从优化能源结构、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方面实行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占世界总量的80%,低碳城市理论的实践有助于推动全球碳减排工作的开展。城市低碳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城市碳排放量的核算,合理编制城市碳排放清单,但目前关于城市碳排放的核算尚未达成共识,针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较少。文章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实证案例,基于现有的城市统计数据和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角度出发,构建一种面向城市建成区环境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现实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从碳排放权界定与分配、碳减排影响因素、碳关税与碳税、碳足迹和碳金融以及碳汇与碳封存等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为人们正确把握目前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动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低碳城市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形态,是目前低碳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梳理了低碳城市的研究进展,以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和脱钩理论为基础,尝试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以城市碳基能源排放为核心指标,把低碳城市发展历程划分了5个阶段:初级阶段、急速上升阶段、锁定阶段、解锁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碳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并平稳上升;急速上升阶段碳基能源密集使用,碳排放量急速上升;锁定阶段受技术和制度等影响,城市碳排放减速上升,直至碳排放拐点出现;解锁阶段城市碳排放量峰值被突破呈下降趋势;高级阶段城市碳排放量下降到较低水平后仍保持缓慢下降趋势。最后,就每个阶段的碳基能源排放驱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深圳市为案例,对其低碳发展阶段进行了研判。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实证研究不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三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均GDP、产业结构是造成碳排放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碳排放增加的特殊时期,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在规划界得到了普遍关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关于低碳城市规划编制思路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低碳产业布局、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汇系统布局、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低碳空间管制等六个方面对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并介绍了厦门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已取得的成绩;旨在从总体规划层面建立低碳城市规划模式,为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我国低碳农业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存在水平低、不全面、不均衡、碳汇压力大等问题。建议统筹好低碳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各相关主体利益、碳排放与碳汇、政策推行与农户积极性激发等方面关系,从宏观引导与顶层设计、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打造样板发挥示范效应、完善低碳农业财政金融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低碳农业发展,保障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区域碳排放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2013年安徽省16地市的区域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和差异性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安徽省整体的碳排放效率较低,且各区域碳排放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针对上述情况,提出提高区域碳排放效率,促进安徽省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