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荷兰病"的本质是由资源繁荣部门所引致的经济结构变化。"荷兰病"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经验观察、实证研究和政策探讨三个层面。经验观察类文献有三个维度,即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验和转型国家的经验。实证研究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提出"荷兰病"形成机理的解释模型,这类研究文献最多,内容最丰富,理论价值最高。政策探讨倾向于"描述"、"解释"而不是"应对"这种经济结构变化,即主要关注解释"荷兰病"的发生原因、形成机理,而不是如何治理"荷兰病"。未来的研究主要侧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耗竭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学术理论研究来看,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有两种主流研究范式即"荷兰病"研究范式和"资源诅咒"研究范式。从两种研究范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从"资源诅咒"研究范式替代"荷兰病"研究范式的本质、研究结论和价值取向,以及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实践和研究现状上看,"荷兰病"研究范式不会简单地被"资源诅咒"研究范式所替代,至少从发展中国家视角来看,"荷兰病"研究范式仍然还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经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之“荷兰病”——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荷兰病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产业突然繁荣往往会通过要素、产品和货币市场的一系列反应挤出当地制造业,使之逐渐衰退,或者难以起步,它是典型的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之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荷兰病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然后借助模型分析详细解释其背后的原理,继而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说明在我国,荷兰病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并且不同于荷兰、挪威等发达国家,我国荷兰病的主要症结在于挤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而非提高劳动力雇佣成本。最后,以现实为基础提出如何改变我国资源富集地区产业单一化和初级化的政策建议,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缩小东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4.
"资源诅咒"及其消极影响在西部民族地区广泛存在,其根源就在于过分依赖外援而忽视了内生增长能力的培育,因此通过内生增长打破"资源诅咒"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基于西部民族地区"资源诅咒"广泛存在的残酷现实,分析内生增长的理论内涵、内生增长打破"资源诅咒"的逻辑机理以及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内生增长的障碍因素,提出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走内生增长之路,是西部民族地区打破"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及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云 《经济问题》2008,341(1):42-43
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从中心一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到资源诅咒等也均揭示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悖论.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讨论了资源诅咒的成因及破解途径.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换,对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由10个截面单位和14年的时间序列资料组成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省级层面的资源诅咒程度及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和论证。结果表明,西部省际层面资源开发利用中确实存在"资源诅咒",资源开发利用对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环保投入等促进经济发展因素产生"挤出效应",西部地区要想走出"资源的诅咒",减小"挤出效应",需要改革与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资源开发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提高资源地居民参与当地资源开发的程度,强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配置权。  相似文献   

7.
李莉 《时代经贸》2008,6(11):17-18
经验研究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价格的波动、荷兰病、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制度弱化等.本文对"资源诅咒"研究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文章从实证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式"荷兰病"通过"支出效应"、"资源转移效应"和"人民币汇率效应"等渠道,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文章建议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加大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及鼓励中西部内陆地区更积极主动地改善投资环境和培育优势产业,从而减少中国式"荷兰病"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和谐社会的视野,从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这一微观层面出发,通过结合其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分析,探索"点"(微观层面)、"线"(中观层面)、"面"(宏观层面)相结合,突出微观层面这一重点的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系统模式,为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我国工业总体分布呈明显的集中趋势,主要是向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中。工业布局过度向东部聚集挤压了内地的发展空间,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工业布局"过密"与"过疏"并存,使资源环境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要实现工业布局优化,应在宏观层面上,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缓解东部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中观层面上,促进工业集聚区向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实现集约型的布局;在微观层面上,工业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集中。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研究忽视区域经济增长地理空间效应的重要缺陷,文章首次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以1993-201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资源产业依赖如何影响我国省域经济增长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关系表现为正向的溢出效应,从空间经济视角经验考察资源诅咒命题是必要的;在考虑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之后,资源诅咒假说和条件收敛假说在我国省域层面均是成立的;资源产业依赖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挤出效应、削弱制造业投入的荷兰病效应以及强化政府干预程度的制度弱化效应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间接抑制效应,其中荷兰病效应是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输血式"救济型扶贫模式已不能发挥太大脱贫的效力,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模式向"造血式"的内源式扶贫转换是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西部民族地区内源式扶贫机制带来了新机遇,西部民族地区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各种资源,重新审视政府在扶贫过程中的职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内源式扶贫机制的构建,促进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主要表现在认知与感知两大层面,并探讨了实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最后将理论加以应用,以格萨拉旅游区为例,提出了发展当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策略,并希望对其他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既有旅游资源的共性,又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来加强法律保护尤为重要。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必须针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当前法律保护的不足,更新立法理念,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理顺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16.
马子红  朱绍辉  赵魏 《生产力研究》2013,(8):114-117,120
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社会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而且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文化多元,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十分滞后。如何把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制度层面深入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制约性因素,进而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处于"产业战略转折点"的企业,其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整合和构建关键资源才能转危为安实现持续成长。以资源基础论和战略转折点理论为基础,在"产业战略转折点"背景下,首次从理论层面剖析了影响企业绩效的4类关键资源——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闲散资源,以及它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构建了关键资源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为进一步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能源,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因为资源的锁定效应,资源型城市普遍遭遇"资源诅咒"和"荷兰病"的困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亟需产业转型。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更有赖于人力资本的支撑,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文章以黄石市产业转型为例,概括了黄石市产业转型的背景与矿产开发的现状,剖析了当前黄石市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障碍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资源型经济区域,资源价格的高波动性导致了区域内贸易条件恶化、价格和收入波动、"荷兰病"、资源财富管理欠佳和顺周期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抑制了资源型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资源价格波动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建立资源价格稳定基金,该基金的核心是设定资源价格波动的上下限价格,超出价格上限一是的收益由政府提取建立资源价格稳定基金,同时低于资源价格下限的部分由政府对资源企业进行补贴,从而平抑资源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攀西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放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处于欠开发和欠发达阶段。"十一"规划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贫困问题比较严重,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十二五"规划把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和加强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上了议程,即产业扶贫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以攀西地区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的优势,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研究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