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定量研究城市群景观格局的碳汇效应能够从低碳城市群的角度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参考。基于2000、2005、2010、2015、2018年5期土地利用与植被固碳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神经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和类型2个尺度,从形态、构成、分布和结构4个层面探讨了成渝双城地区碳汇用地的景观格局对植被固碳的影响及空间差异。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以重庆忠县为例,预测并对比了2035年不同县域景观格局方案的碳汇效应。结果表明:(1)碳汇用地的景观形态、构成和分布对植被固碳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地区差异,景观结构没有显著影响;(2)景观形态层面,景观形状指数与植被固碳呈正相关,边缘密度与植被固碳呈负相关;(3)景观构成层面,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类型比例与植被固碳呈正相关,混合用地的散布与并列系数与植被固碳呈负相关;(4)景观分布层面,混合用地的聚集度指数与植被固碳呈正相关,耕地的聚集度指数与植被固碳呈负相关。为了提升景观格局的碳汇效应,在开展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重点加强碳汇用地的形态、构成和分布研究,形成形状复杂和适度规整,分区明确和比例适宜,连续集中和差异串联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2.
侯婧  刘兴坡 《价值工程》2012,31(13):50-51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理解与把握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原则至关重要。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及变化,建立格局与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景观生态学最常用的定量化研究方法。文章在综台前人对景观指数的基础上,对景观指数研究,选择以香农多样性指数作为判定标准,结合遥感、GIS技术,对上海临港新城的生境破碎化状况和动态,以及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近10年来临港新城景观格局演变的机理及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全国“七大区域、十大城市群、六个等级”的36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景观扩张指数、标度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多尺度研究全国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特征,探索不同土地扩张类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 GDP和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之间符合标度律关系,但呈现两种不同的关系,其中GDP与人口呈超线性关系,而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呈次线性关系。(2)全国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表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3)三种土地扩张类型利用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内填型、边缘型、飞地型。具体来看,针对不同扩张类型,高值与低值分布区域存在明显差异。(4)针对不同等级城市各个扩张类型土地利用效率的对比发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内填型扩张与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更高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如何通过优化建成环境来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周边地区为例,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解析鸟类物种多样性变量与生态用地、植被格局、开发强度等建成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14项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绿地斑块边缘面积比、最大绿地斑块边缘面积比,容积率、建筑密度4项负影响要素,以及绿地斑块总面积、最大绿地斑块面积、平均邻近指数、景观聚合度指数、景观结合度指数、乔木覆盖面积、地被覆盖面积、植被种类、乔木平均高度、绿地率10项正影响要素。研究对影响要素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析,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建成环境优化建议,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推动高密度人居环境与自然生物栖息空间和谐共生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景观格局变化可以客观地反映自然变迁或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广西龙州县地处中越边界线,研究其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对于加深认识边界土地利用变化、明晰边境县域耕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工作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运用"3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对龙州县2004年、2009年和2014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研究龙州县耕地1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4年,龙州县增加耕地斑块的高程、坡度较低,质量较高;增加耕地规模较小、零碎,分布离散,景观分离程度加重;耕地景观被分割的程度减轻,破碎程度呈下降趋势;耕地连片程度有所增长,耕地景观空间分布趋于集中,斑块更为规则;边境沿线上抛耕撂荒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9,(31):180-18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是通过比较景观斑块的不同特征及其方式,如景观结构特征研究的变化和空间形态之间关系的变化,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利用RS和GIS技术,在重庆市巴南地区获得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巴南城市未来的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帮助巴南区提供更准确、更合理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种类、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导至处了各类生态环境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土地利用的变化还改变了自然景观面貌和影响景观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分配,它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些影响也会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动中表现出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以及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进行的系列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80~2005年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太湖水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1980-1990年问,环太湖地区土地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太湖水质开始受到人为干扰;1990—2005年间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以建设用地为主,太湖水质也急剧恶化,说明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较为厉害。文章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五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2、2012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利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土地利用流量”的新概念来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流量能很好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方向,以及转化程度、方向;(2)从土地利用流量来看,北京市近20年来耕地减少最为严重,流出面积为2408.97km2,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是流入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利用流量比的角度分析,耕地和其他土地均为负值,而其他类型均为正值;(4)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来看,北京市土地利用年均变化速度达到1.15%;(5)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将北京市16个区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迅速变化区、较慢变化区和轻微变化区。  相似文献   

10.
地表温度(LST)作为太阳辐射作用于大气与城市下垫面的界面温度,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对于研究城市热环境、微气候以及优化城市生态用地空间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ETM影像反演获得研究区LST数据,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高温斑块总体呈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约80%的面积位于东西中线以南,且高温斑块景观连通度较低,形状趋于规则,低温斑块则集中于研究区边界,连通度相对较高,其形状与绿地和水体形状相关;斑块数量及面积方面,低温斑块在二环内及四环以外占优,二环到四环之间则为热斑块占优;四环内水体对低温斑块的产生起主导作用,四环外则以森林为下垫面的低温斑块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