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程炼 《企业导报》2012,(24):147-148
展望全国没有哪一个城市像武汉这样渴望崛起,就如同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渴望崛起一样,武汉和中国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长期保持辉煌,所以现在渴望崛起。本文首先介绍了把武汉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并提出武汉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内外空间联系方面,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随后分析说明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首位城市,具备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最后本文从提升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打造文化名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武汉城市圈和中三角一体化进程等五个方面对武汉如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全国城市体系的塔尖城市,是承载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或区域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或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2017年后,国家中心城市成为我国部分特大城市、大城市通过多种途径尽力向国家层面争取的头衔和称谓。但是,国家中心城市有其特定的概念内涵、识别标准和属性要求,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对于郑州来讲,中央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对挖掘发展郑州潜力、凸显战略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郑州要遵循国家区域总体布局,充分审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短板,科学进行城市功能定位,在引领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少林 《价值工程》2012,31(17):131-134
":国际商贸中心"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最佳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这一功能发挥作用的最佳途径。EDI作为现代高科技和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贸易和管理新方式,它的应用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系统工程,具有全面带动和提升各贸易部门的服务质量,是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国际商贸中心,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8,(2):188-192
新发展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作出的重要决策,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本文结合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问题导向,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明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设计的方向、重点和对策建议,并把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期限与"两个百年目标"相衔接,提出了把郑州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文脉传承、环境友好的全球性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贸易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更是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交通发达和区位优越的中心城市需要选择以贸易带动经济的发展之路。郑州发展贸易的优越条件,展示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前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贸易发展的功能效应是多方面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推进中原经济振兴和全国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的贸易规模及与贸易相关的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贸易功能,必须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强大影响力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增强支撑贸易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贸易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地建设,优化贸易经营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有必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尺度的最高等级城市,具有超大人口规模、最高行政等级与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多样性、动态演化复杂性、人口与经济流动性使其可能面临的未知风险空前复杂,潜在影响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越发显著,因而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规划不落地、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当前瞻布局,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加强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与制度韧性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风险,使城市系统在面对突发干扰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也应体现韧性城市理念。因此,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韧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筛选了包括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交流、生态宜居等六大国家中心城市功能韧性建设方面的38项表征指标。优化后的指标体系从绝对值、相对值、人均值等角度反映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协调性、成长性、共享性,不仅保证了各项指标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同时能够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韧性建设状况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提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既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实体,也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寻找特色发展策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区位特征、社会经济、资源层面等方面阐述了团结镇概况,分析其在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下的外部挑战与自身问题,提出了团结镇建设特色城镇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鉴于中心城市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其外向服务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以新疆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近年来在城市流强度不断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市流强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据此,提出了优化乌鲁木齐外向服务功能的建议,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于2019年5月10—11日在郑州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现代都市圈建设,以及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等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15):53-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刻而剧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入了转型期。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改变了新城和旧城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城市的更新改造正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论文以城市更新为背景,重点研究城市更新用地的评价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城市更新用地的影响因素分析,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选择确定城市更新用地。  相似文献   

12.
王增 《价值工程》2019,38(21):64-67
2018年枣庄市相继颁布《枣庄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五个工作方案后,目前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方位建设美丽乡村。为实现战略规划,2019年枣庄市相继成功申请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在此际遇下,笔者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枣庄市大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并结合专家观点,从策略上对枣庄建设美丽乡村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和思路,旨在为枣庄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合的主体。通过对城市区域中的中小城市区域发展路径的观察,其区域发展路径应充分的依托和融入所在城市区域,以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为主线,谋求在全球或全国城市协作网络中的能级跃升。河南省巩义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中小城市,以专业化、特色化为发展思路,确定建设全国重要的专业工业基地、密切对接郑州都市区产业分工协作和组建自身"中心—腹地"次区域协作体系发展路径。通过积极调整自身空间发展策略,落实具体区域协调行动的抓手,保证三个区域发展路径落地实施,为城市区域的中小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A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存在功能定位不准,行政色彩比较浓厚,机制、体制不够顺畅,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完善社区自治建设需要创新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 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是国家综合性的交通枢纽,是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交汇点,要求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物流业,可提供高效的国内和国际物流服务,能对国家乃至国际物流网络的合理布局、顺畅链接及高效运行都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和影响.文章以南宁市为倒,分析了南宁市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南宁市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对策措施,即要全面构建以第四方物流为主导、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合力破解现代物流业发展难题,促进南宁市现代物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般大城市相较于特大城市,其地下空间的发展动因、目标定位、开发模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目前对规划重视程度的远远不够,导致地下空间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仍面临"边缘化"的局面。文章结合盐城、蚌埠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实践案例,提出经济适度、立体公共、地方人文的规划原则,在充分研究现状开发和目标需求的基础上,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设计等多个层面提出系统化的应对措施,旨在为此类大中等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Former industrial cities in the West are employing gentrification as urban policy. In these policies, women and families current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gentrification pioneers. In my analysis of Rot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I propose the term genderfication to understand the gender dimensions of this process. Genderfication refers to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for different gender relations. I analyse Rotterdam's urban planning program for becoming a ‘child‐friendly city’, which entails replacing existing urban dwellings with new, larger and more expensive ‘family‐friendly homes’ as a strategy for urban re‐generation. Urban re‐generation supplements regeneration in the form of material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refers to the replacement of part of the current population by a new and better suited generation. The ‘child‐friendly city program’ is considered in tandem with punitive ‘youth policies’.  相似文献   

18.
贾晨亮  郭畔  祁刚 《价值工程》2019,38(25):53-55
沈阳市尝试利用既有的信息化基础,探索存量土地中改造地块价值判断方法,以期建立存量发展阶段,开发项目选地的定量分析、评估模型,为选择最适宜开发的片区和地块。在精准化选地基础上,结合规划预期、政府政策以及人口发展趋势,结合空间指标量化的规划引导,避免城市发展中项目开发高强度和调整频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In the context of debates about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coherence of concepts of critical urban studies, we argue that urban concepts should be conceptualized problematically. We do so by aligning Michel Foucault's genealogical work on problematization with John Dewey's pragmatist understanding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responsiveness. This approach brings into view the degree to which debates about urban futures are shaped by a variety of critical perspectives that extend beyond the academy and activism. We elaborate this argument through examples of global urban policy formation and practices of neighbourhood change. Approaching urban concepts problematically suggests a move away from the idea of critique as a form of scholastic correction toward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contested fields of practice in and through which critical understandings of urban problems eme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