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农业技术经济》2021,(9):102-114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参保群体的健康和医疗费用具有直接影响,但其是否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却较少被讨论。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中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新农合显著提高了农村中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概率,增加了其照料孙子女的强度。进一步分析显示,新农合在促进农村中老年人照料孙子女上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新农合对农村男性、中年人照料孙子女概率和强度的影响比对女性和老年人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作用渠道的分析表明:新农合之所以能够促进农村中老年人对孙子女的隔代照料,主要是新农合的"健康效应"和"财富效应"起了决定性作用,即新农合通过改善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和财富水平进而间接带动了照料孙子女概率和强度的增加。也就是说,新农合在对参保农村中老年人产生健康和医疗费用方面直接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存在不但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抚育负担,更提高了农村儿童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乡人口流动和家庭规模小型化使得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实证考察了社会资本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都显著增加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认知状况,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的精神抑郁程度;(2)社会经济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比社会人口因素更大;(3)在本文所考察的各项社会活动中,与朋友交往、休闲娱乐活动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最重要的提升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社会活动。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度,是改善和维持他们精神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中2277个农村中老年人样本,本文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了慢性疾病与急性疾病对农村中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及农业劳动时间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慢性疾病虽然未对农村中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造成明显影响,但显著减少了他们的农业劳动时间;急性疾病的冲击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也显著减少了他们的农业劳动时间。此外,健康冲击对农村中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还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健康冲击显著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减少了他们的农业劳动时间,但对农村中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不显著,仅显著减少了他们的农业劳动时间;健康冲击对农村女性中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和农业劳动时间的显著负向影响均大于对农村男性中老年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力量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隔代照料和代际赡养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隔代照料对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对祖辈代际赡养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组结果显示,其一,隔代照料对农村户籍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略低于城市户籍祖辈;其二,隔代照料对55岁及以上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边际效应呈阶梯型增长趋势,但对55岁以下祖辈的影响不显著;其三,隔代照料对不同居住安排的祖辈代际赡养预期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对与子女同住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大于不与子女同住的祖辈。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状况纵贯数据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并且讨论了成年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在其影响路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未曾照料过孙子女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持续性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的自陈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好,而曾经提供过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也有更好的自陈健康状况。同时,对于提供持续性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而言,情感支持在照料经历对其自陈健康状况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即能否从其成年子女处获得情感支持影响了他们的自陈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渔民没有土地保障的特殊性来讲,还是从渔业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特点来讲,渔民都是一个最需要社会养老保障的群体。我国在2009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对渔民的劳动供给是否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在浙江等沿海地区的调查数据,通过Logit模型和DID差分内差分方法,就新农保对渔民劳动供给的行为选择和提供的劳动时间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参加新农保提高了渔民家庭个体提供劳动的意愿,但是却减少了渔民家庭个体愿意提供劳动的时间,健康与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对渔民个体的劳动供给意愿和劳动供给时间均产生正向影响,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强度对其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对其自评身体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精神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两种不同的效应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样本选择效应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第二,隔代照料的效应存在性别、年龄、两代同住、城乡居住安排的异质性,即隔代照料对女性和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对与子女不同住的老人和小于70岁的老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三,子女的情感支持、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和人际互动是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上述机制在精神健康的路径中没有得到验证。本文从照料补贴、社区建设等角度提出改善老年群体健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 2013),本文对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和其他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和商业养老金等其他养老金收入二者均对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有显著影响,但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不显著,即相对于非农劳动,提高养老金会更多地减少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此外,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主要影响60岁左右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且对男性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大于对女性老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引入隔代照料时间变量,本文考察了隔代照料强度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强度对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且年均时间为3~6个月的隔代照料强度对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改善具有更明显效果,尤其是对女性中老年人、在婚中老年人和老年人。研究表明,隔代照料强度影响农村中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呈倒“U”型趋势,主要是因为适度水平的隔代照料有利于改善农村家庭养老水平和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居民健康不容忽视。虽然采用跨国数据进行的研究基本上证实了收入不平等对人口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但采用跨地区和个体层面数据的研究仍未得出一致结论,因此本文利用CGSS2015数据,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分析了个体和群体收入不平等对农村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收入不平等(Podder指数、Kakwani指数、全样本Yitzhaki指数)对农村居民自评和心理健康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群体收入不平等(基尼系数)对农村居民自评和心理健康在整体上都存在"U型"影响关系,但这种"U型"关系的具体形状存在差异,在自评健康的"U型"关系中大部分样本位于其右侧,心理健康中大部分样本位于左侧。除此之外,部分个体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变量对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1年和2013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本文用倍差法估计了村庄实施新农保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本文首先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户租入和租出土地的概率的影响,发现这一效应并不显著。对农地租赁价格的考察发现,新农保虽然并没有显著地影响农户租入和租出土地的实际价格,但显著地降低了农户租出土地的意愿租金。以上结论说明,新农保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可以预期,未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将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城乡收入来源的差距构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78-201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收入截面数据分析表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这四项在城乡居民收入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使得它们在各自的总收入以及收入差距中的贡献不同,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故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将是未来政府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的流入与流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成农业的规模经营。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数据,采用分层模型深入分析了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率不高,农户是否进行土地流转受其本身(户主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来源)及社区(土地确权政策、土地流转市场规模、交通状况)两个层面因果影响。因此,要加大对农民人力资本的培养,落实土地确权政策,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的地权配置效应研究——基于CHARLS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对耕地经营权配置的影响,并探讨了流转中耕地的流向。研究发现,农地流转能够促进耕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而且随着农地流转程度的提高,耕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人均拥有耕地面积越多的家庭越有可能参与农地流转,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可能租出耕地,无地少地的低收入农户很难从农地流转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总体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两个维度衡量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与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养老依然是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正逐步弱化;社会养老缺口明显,新农保虽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对幸福感的作用仍然有限;自我养老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最高;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幸福感严重依赖于自我经济能力、老年服务设施等养老要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实证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土地转出的正向影响和对土地转入的负向影响均显著。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通过抑制户主非农就业来抑制家庭转出土地,促进家庭转入土地。非农就业在人口老龄化与土地转出之间的间接作用是遮掩效应,非农就业在人口老龄化与土地转入之间的间接作用也是遮掩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从土地流转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和东、中、西部两个层面去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7年前,金融集聚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和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反方向影响不显著,但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在1978—2013年和1978—1997年两个时间段都会明显地拉大其城乡收入差距。1997年成为金融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拐点,原因可能是源于1996年的农村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9.
城乡要素市场改革滞后导致城乡要素流动受限,由此产生的城乡要素错配严重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城乡要素错配程度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证检验城乡要素错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部门较非农部门的生产要素错配状态更为严峻,城乡要素配置远偏离理想水平;研究时段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人"、"地"的融合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较大且效应增强,而"资本"融合的贡献呈现下降趋势;农业部门、非农部门的生产要素错配对城乡融合发展分别呈现正效应、负效应,表明农业部门的要素错配状态改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非农部门的要素错配恶化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城乡要素错配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通 《南方农村》2012,28(2):45-50
该文以实证研究的形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浙江省城乡地区一手样本数据为研究支撑,分析浙江省城乡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除了考虑家庭结构、收入水平等传统特征变量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之外,文中引入居民保险意识、家庭风险状况和家庭保障状况等新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综合评价这些变量对城乡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