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半工半耕"结构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催生了农村老人农业和中农农业,后者走出了过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的逻辑,是中国农业变迁的重要方向。同时,该结构还型构了"新三代家庭",促发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催生了农村中坚农民以及型塑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对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该结构不仅内含了收入结构和生计模式的农村经济结构,它还是农村政治结构、村庄结构和家庭结构。农村"半工半耕"结构的提出和提炼,远超出了描述性概念的层次,由其作为主导变量及其衍生变量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在农村诸多重要经济和政治社会现象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建构解释链条。因此,它有望被建构成迈向分析性的中层概念。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村社会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的小农经济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愈发严重。农业生产一线精壮劳动力严重匮乏,大量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未来由谁来种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村社会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的小农经济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愈发严重。农业生产一线精壮劳动力严重匮乏,大量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未来由谁来种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释放农业发展潜力,从而有效破解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  相似文献   

4.
正在农业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现代农业和资本进入农业的规模经营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小农农业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且为农民家庭生活提供了生计保障。在现实中,由行政手段和资本主导下的"去小农化"过程将小农生产方式视为"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予以清除,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农业资本化动力正在加剧农村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四川省实证研究为基础,分析当前小农生产的主要特征并对小农生产现状做出基本判断,即小农户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小农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发展型小农进入快速成长期且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当前小农生产仍面临着要素制约、组织化不足、服务体系建设迟滞、多重风险叠加的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应从有机融入农业农村重大战略、与农业农村重大改革形成联动、加强组织化建设以及提高小农扶持政策的效率和精准度四个路径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诠释农户概念、农户理论三大学派的基础上,对农户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农户行为的理性化与非理性化之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既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考察和描绘的小农社会,也不同于黄宗智"过密化"理论及以前的小农社会,进而提出了中国农户理论研究应充分考虑的几个问题:农户经济行为的差异性、农户家庭成员行为决策的多元性、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变异.  相似文献   

7.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变迁经历了从"去小农化"到"再小农化"的政策演进过程。农业转型的五大经典理论已蕴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关系结合的可能性线索,这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理论支持。已有研究中,"现代农业主位论"认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可能性,但却是建立在现代农业与小农户家庭经营存在优劣高下之分的认知误区中。"平行主体论"则建立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主体地位平等基础上,认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呈现出现代农业带动小农户型和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型的双维驱动路径。总体而言,小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型明显呈现研究弱势局面。本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案例指出,小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包含内化小农户生产特性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小农户分散经营基础上的组织统筹以及差异化农产品的地方市场对接三个核心方面,是兼具内生性、组织性和差异性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农业治理视角,从自主治理角度分析小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存在多样化的农业自主治理实践,农民、市场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农业治理中,其关键是农民在村社组织主导下形成了自主组织,建立了农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促进了小农农业现代化发展。自主治理的有效实现依赖村民自治制度提供制度化的组织保障和集体土地制度提供制度空间。从国际比较视角来看,与大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不太重要和小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有限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探索了一条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组织作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启示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治理体制机制,为农业自主治理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0.
小农经济稳固论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小农的"过密化"劳动投入,本文以果农的专业化农业生产为例,将分工与合作等因素纳入研究范围,重点通过理论探讨,确立了解释"过密化"行为的新的参照体系,对农业中小生产与大生产的争论作了新的注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破解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适度规模经营与地权固化、土地"碎片化"之间的困境。[方法]基于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分析山东省东平县H村土地改革实践、效果、经验并提炼理论启示。[结果](1)由于就业能力等差异,导致农户群体产生分化,进而形成了"中青年务工经商,老年人留村务农"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社会功能结构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以家庭内部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农户兼业化"社会成员地位结构;(2)对于部分就业能力较弱等农户而言,为了降低城镇生活成本,会将农业生产的产品输入到城镇,形成了"农村供养城镇"的城乡关系模式;(3)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及经济作物种植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潜在可能,但社会结构变迁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交互作用对土地流转有抑制性。[结论]以"确权确股不确地"为特征的"虚拟土地"制度有助于维护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增进农户土地收益、强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农地城市流转是土地资源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配置的必然过程。为探明异质化日益明显的农民群体的福利水平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异性变动,采用湖北省武汉市所辖6个远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纯农业生产者、半工半农者和经商兼农者等3种分化类型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整体福利水平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略有上升;3种分化类型农民的福利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改善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经商兼农类农民、半工半农类农民和纯农业生产类农民;提升纯农业生产者和半工半农者这两个分化类型的福利水平是改善农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关键;此外,影响这两类群体福利水平的因素集中在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心理感受以及环境条件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失地农民。我们可以把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普通农业型村庄农民家庭城市化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家庭均维持着半城市化状态,正在城市化的农民家庭已然分化为耕者和非耕者,二者的行为逻辑存在"保障—维权"的显著区别且相互冲突。由于未能协调好这一冲突,当前的农地制度改革对高质量城市化起反作用。具体来说,耕者希望低价扩大经营规模,并渴求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以降低耕作成本,从而增加家庭收入,最终提高进城安居能力;而非耕者则主张巩固个体地权,并希望以地权换取理想的财产性收入,与其进城安居能力无关。当下的农地制度改革走向与非耕者的地权诉求相契合,结果是耕者利益受损,并最终凝结成高质量城市化的反作用力。因此,"耕者有其田"是保障农村人口有序且高质量向城市转移,防止"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进而保障快速变迁社会总体稳定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未来发展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空间将主要取决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处产业的竞争状况,以及农户自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初步推断,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现代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日益加大,广大小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将面临从兼业小农向专业小农的转变,其经营收益将更加依赖外部市场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我国将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写入了《宪法》,如何实现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逐步暴露出局限性,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不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也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笔者经过多年的农村基层实践经验,主张采用"股份制固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即将分散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股份固定下来,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持有股权,把土地交给"股份化经营组织"经营,"股份化经营组织"连片流转给需求方,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杨雅如 《农业经济》2005,(10):33-3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一直未得到缓解,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6(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虽然中央今年出台了减税和补贴的措施,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黄宗智揭示的“拐杖逻辑”:即“过密型”农业生产的小农家庭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只有靠“兼业化”这根拐杖才能生存下去。这一逻辑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依然存在着。如何克服“拐杖逻辑”?无疑,A·蔡雅诺夫的合作制的纵向一体化的小农经济的发展道路被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点和黄宗智的在“反过密化”过程中留利于农村,让利于农民的思想遥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地区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与市场关系差异是解释农村养老类型出现分化的重要变量。由于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市场化动力和能力,前者导致农民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差异,后者导致农民在就业领域选择上存在差异,其结果是在中国形成了本地务工、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强工弱农以及以夫妻分工为基础的弱工强农等三种家庭劳动力配置形态。而养老嵌入于家庭,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是决定养老实践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区域配置会影响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日常陪伴;劳动力产业配置会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以此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经济积累。由此,在农民与市场关系影响下中国农村养老形成了高、中、低三种养老实践类型。基于此,农民与市场关系视角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中国农村养老现象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现代化转型对中国农村家庭的深远影响,也为进一步的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小农经济的理论争论与现实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户)排挤小农场(户)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自进入清代中叶以后,人地比率逐渐下降至“维生型小农经济”的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经济的破产和衰亡。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隐含着“产权虚置”和“集体成员权平等”的平分机制,使明清以后出现“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趋势更加凸现,造成了几亿农民在高强度劳动投入和过密型种植模式下的土地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下降。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   这里所说的农村市场是广义上的农村市场,它包括所有涉及农业、农民、农村领域的市场。在农村,由于所有制界限的突破,把国有、集体、个体经济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格局,农村经济必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二十一世纪的农村市场必呈现三大特点:即农业产业化布局基本形成,农村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消费观念日趋现代化,这些变化的出现,将会使农村经济空前活跃,金融服务需求将会更加显现出来。   潜力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面对国内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