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3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3年国内农用地保护研究比较侧重于耕地保护、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分析与测算、耕地集约利用、耕地质量管控等方面,国外则侧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论:国内外由于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农用地保护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也有所差异,未来国外将会注重情景分析、农用地生物多样性、农民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则将会注重耕地集约利用新技术和新机制、耕地保护产权经济机制、农用地生态功能保护制度建设、农用地质量建设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国外农用地保护对北京市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借鉴国外农用地保护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农地保护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北京市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农地保护已趋于"多目标",因此,应重新审视耕地价值,构建北京市以"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发挥耕地生态价值"的耕地保护目标;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区位、环境功能差异,严格保护不能转用的特殊耕地资源;注重耕地保护与利用、利益协调问题,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系统的耕地保护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4.
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总结和梳理2013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分析和展望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数据库,采用文献调研法,按期刊属地划分国内外研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013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具有很多共同的关注点,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与方法创新、土地市场的完善和土地价格、农地保护政策、农用地的生态功能、农民的保护意愿、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和工程技术研发等方面。(2)2013年国内外研究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从保护对象来看,国外研究更注重对土地私人产权的保护,国内研究更加强调对公权利的维护;从研究数据来看,国外积累了大量长期的历史数据可以深入研究,而国内以短期积累以及调研数据为主;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外研究更关注宏观系统的研究,而国内更注重从具体问题出发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体系。主要集中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2)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技术,城市存量土地再开发机理与路径,多规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等。(3)重视耕地质量提升,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机制。主要包括农用地质量建设新路径与新技术、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红线划定、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化、土地整治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4)加强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体系构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等。  相似文献   

5.
面向新时代的耕地保护矛盾与创新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基于新时代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分析耕地保护所面临的新矛盾,为支撑2035年基本现代化的耕地保护战略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目标及其演进,结合新时代耕地保护所面临的美好生活高要求、贸易争端复杂性和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新形势,揭示中国耕地保护在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农业技术进步和全球耕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研究结论:耕地资源的有限性短缺将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耕地资源要素对于2035年基本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为此,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主要是:以格局优化统筹全国耕地资源保护新空间;以耕地生态健康提升耕地综合产能;以海外耕地资源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5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5年国外土地管理研究侧重于土地利用冲突及应对机制、土地权属效应、土地纠纷解决路径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多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市场管理与调控、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土地政策与法律,以及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等方面。研究结论:2015年土地管理领域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强,针对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研究比较突出,有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显薄弱;2016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及管理体制、土地法学理论与实践等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领域,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等是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热点,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等,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2)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别偏重社会经济宏观驱动因素与具体微观驱动因素,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注重编制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国外学者则注重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研究结论: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方法体系;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0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智慧型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配置、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技术与生态影响等方面.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土地利用转型潜力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0年及未来将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资产、资源集约利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村庄规划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总结2013年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4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13年国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侧重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效应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调查与动态监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效应和模拟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评估等方面。研究结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分类、强化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将是2014年及未来土地利用与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1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治理理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再分配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等方面;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与政府行为、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保护等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科学研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2021年,将重点关注面向国家战略的土地制度创新、耕地保护转型与保障措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治理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再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未来发展的极限状态,提出中国耕地保护新的思维框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反演思维法.研究结果: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全国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极限值大约在3.39×106ha~3.73×106ha左右.耕地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极限水平.到2030年人口高峰来临,尚有一定的耕地缺口.研究结论:变"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变"粮食安全"为"食物安全",建立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制度,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草食养殖等途经保证食物安全.做到:总体控制,动态监测,提前预警,分区管理,统筹兼顾,逐步实施,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研判现有研究成效及不足,并结合新时代耕地非农化的诉求,厘定未来研究导向和重点,为增强耕地非农化成果精准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结果](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内容丰富,耕地非农化发展现状主要涉及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发展异质性显著; 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耕地非农化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调控因地区性发展差异而有所不同; 研究多以耕地非农化的静态为主,动态性不强,对耕地非农化发展过程的控制与管控研究存在不足。(2)从研究尺度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集中在以全国和省市域为主的宏观地域上,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及其内部范畴的耕地非农化做出研究分析,该尺度范围内耕地非农化发展大体呈不均衡态势,而目前我国对于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多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但多目标、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智能体技术应用较少。[结论]创新耕地非农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智能决策模型; 加强耕地非农化过程管控研究,提高实时监控力度与吻合度; 厘清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完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国内外土地保护研究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检讨国内外土地保护研究成果的特点,为构建中国科学的土地保护机制,走出"布朗预言"发挥积极作用.研究方法:运用统计方法对中国期刊网和"银盘数据库"、荷兰Elsevier出版公司的数据库(英文)检索得到的2003年1018篇中文和96篇英文土地保护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统计,运用对比方法分析各类研究成果的分布特征和学科结构.研究结果:国内外土地保护研究在土地保护目标、研究方法、各研究领域的成果分布和成果的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研究结论:国外土地保护研究比之国内要深入细致,研究成果的分布也要平衡些,但距构建一门科学的土地保护学尚存在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简述,分析了河北省耕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河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河北省耕地利用中存在:耕地量少质差,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缺乏,耕地肥力不足,生态环境受到污染,非农占用耕地量大等问题。因此,应有加强耕地保护,控制人口,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加快耕地估价工作等一系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求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用途管制相适应的耕地权利人市场化补偿机制,为耕地保护法建立公平、长效耕地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耕地保护责任承担出现了错位,并且随着耕地用途管制的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财政补偿明显不足。立法上应当建立以耕地发展权为基础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发展权是耕地非农建设和非粮种植的权利,属新型用益物权,由耕地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享有。应建立耕地发展权银行,推动耕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受让人不仅要支付新增指标(限额)交易的费用,还应支付以所在地区指标(限额)交易价格为标准的费用,用以补偿既有耕地权利人。研究结论: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严格用途管制,是对耕地权利人耕地发展权的限制,应以耕地发展权转移建立与耕地用途严格管制相适应的耕地补偿制度,以保障地区公平发展,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耕地利用方面长期只注重数量的保护,而忽视质量的提高,长期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农用生产资料。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发展秀机农业可以实现用地和养地的结合,而且我国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对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退化和污染严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提高;(2)土壤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消减或控制;(3)高标准农田布局和比例合理化;(4)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化。建议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1)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2)构建全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研究野外台站两大平台;(3)开展便捷施用技术,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4)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工程。研究对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