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在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形下,开展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研究对了解耕地外部性价值的大小及深化耕地生态价值的量化方法和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为例,从14个地州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出发,将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足迹在各地州市转移的测度,同时综合考虑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构建市域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州市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结果](1)2015年新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整体上有盈余输出,全疆共可获得生态补偿费103.31亿元;(2)2015年新疆南北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为1:1.7,生态足迹总量比为1:2.2,生态超载指数北亏南盈,表明南北疆耕地生态足迹和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间呈"空间异位"格局;(3)新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及哈密市共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费55.67亿元,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及哈密市外)和南疆地区分别可获得生态补偿费为96.59亿元和62.39亿元。[结论]该文可为新疆各地州市构建耕地生态价值补偿路径提供新思路,也可为以耕地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和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生态经济一体化的生态补偿(PES)模型,并对江苏省2010~2012年区域生态补偿额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生态、经济差异比较明显,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降低,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依次升高;生态补偿额度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需支付生态补偿的主要位于苏南、苏中地区,其中南京市区生态补偿额度为-416亿元,常州市区、无锡市区、江阴市等五个区域生态补偿额度为-252~-101亿元,扬州市区、徐州市区等16个区域生态补偿额度为-101~-5亿元;而盐城市区、仪征市等20个区域的生态补偿额度为2~44亿元,苏北大部分地区生态补偿额度为48~91亿元。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辽宁省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估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文章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1) 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 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3)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江阴市和兴化市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讨区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量化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方法:利用自然增长法、趋势外推法、灰色模型法、极值标准化法、生物丰富度指数法、植被覆盖指数法等计算江阴市和兴化市耕地经济价值,并建立模型核算两市间因耕地易地补充而产生的经济补偿额。研究结果:耕地的完全经济价值可以从资源、生态效能、经济效能等几个方面考察。由此得出,2010—2015年江阴市应补偿给兴化市的耕地保护价值由887464.25元/hm2增长到1452447.81元/hm2。研究结论:研究根据耕地易地补充行为对经济、资源和生态产生的影响,对耕地易地补偿价值作了理论测算,并对今后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计算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省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理论框架与价值量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省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理论框架和价值量化,为这一行为的推进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借鉴了相关理论成果,采取剥离法获得耕地易地补充的价值组成,并运用模型法和评估法进行量化。研究结果:在构建理论框架基础上,测算出江苏省耕地易地补充价值补偿量应达到830901元/hm2.年,通过检验,其结果符合当前的客观实际。研究结论:本文构建了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框架,理顺了耕地易地补充价值补偿的相关关系,为今后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对这一行为的补偿价值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经验证符合目前的客观实际。在测算的基础上,论文还从规划编制、操作平台构建、补偿系数、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耕地多功能的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保护补偿是耕地保护约束性政策的有力补充。文章基于耕地的多功能属性及不同功能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探讨江苏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方法]该文首先从生产、生态和社会3个层面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评价得到耕地多功能指数,然后通过当量因子法和替代法计算得到耕地外部性价值,再结合耕地多功能评价和耕地外部性价值,将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数的比重分别作为权重,对耕地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加权求和,并进一步修正得到江苏各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结果]以2018年为基期,计算得到基于耕地多功能评价的江苏省平均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0.859 7万元/(hm2·年),其中补偿标准最高的地区为连云港市,为1.144 6万元/(hm2·年),最低的为无锡市,为0.520 3万元/(hm2·年)。[结论]研究得出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兼顾耕地自身功能和价值,反映了耕地功能与补偿标准之间的联系,今后可从补偿资金供给、资金分配及利益调整机制等方面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区域间耕地生态保护责任主体经济生态效益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我国实现耕地三位一体管护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针对耕地横向生态补偿领域存在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不统一、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从补偿主客体、补偿原则、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及核算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设想,指出进一步健全理论框架、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丰富补偿资金来源和分配方式将是未来耕地横向生态补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消费-产出”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利用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测算了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生态补偿优先级和生态补偿系数,构建了生态补偿量化模型,计算并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补偿优先顺序及横向补偿额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消费生态足迹呈平稳增长态势,产出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各省市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上游4个省市是典型的生态输出区,下游省市为典型的生态输入区;长江经济带生态可持续性较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11个省市支出与获得生态补偿的总额总为正值,总体获得生态补偿额小于支出生态补偿额。  相似文献   

10.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需控制对耕地的侵占,减轻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鄂中地区则必须注意水域的保护及恢复,加强林地尤其是沿江防护林的建设。同时可通过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主体功能区划为背景,通过分析作为保护型功能区的苏北某县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并依据区位熵理论确定成本分担系数,核算外部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得出该县2010-2020年应得到的生态补偿金额为52.8亿元。设计了以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划而产生的生态成本来进行核算的方式,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标准带来了便利。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农用地保护对北京市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借鉴国外农用地保护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农地保护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北京市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农地保护已趋于"多目标",因此,应重新审视耕地价值,构建北京市以"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发挥耕地生态价值"的耕地保护目标;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区位、环境功能差异,严格保护不能转用的特殊耕地资源;注重耕地保护与利用、利益协调问题,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系统的耕地保护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耕地保护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江苏省58个县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应用主成分析法得出影响耕地保护的4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初步得出耕地保护区,再结合定性分析最后确定六大耕地保护区。从区划结果看,与江苏省综合农业区划相一致,与客观实际能很好地吻合,说明应用综合数值分析模型研究耕地保护区划是成功的。最后,对得出的六大耕地保护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有计划分区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研究有着实际性的借鉴价值。文章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要远超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目前处于明显落后阶段,而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良好的苏南地区仍然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为均衡江苏省各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出大力开发苏北地区主要星级景点,提升苏南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地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路政进行布局、利用新媒体打造与游客互动的平台等对策,旨在为江苏省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分析江苏沿海1999~2007年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其3区14县(市)耕地压力指数(K)并划定耕地压力分区,以进一步分析K值区域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7年江苏沿海耕地面积波动减少,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开始阶段持续降低,并在2003年跌入低谷,至2007年有所回升。(2)根据耕地压力分区结果,从江苏沿海整体分析,K值呈现2003年大于2007年大于1999年的特点;从区域地市级分析,K值大致上呈现南通沿海大于连云港沿海大于盐城沿海的特点;具体到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承受压力变化,东海县等7个县K值持续最小,南通市区和连云港市区K值持续最大,盐城市区等4个县、区2003年K值较1999年大幅增加但至2007年已回落,通州市等3市K值较大且呈增加趋势,赣榆县K值变化幅度最大。文章最后还探讨了江苏沿海不同区域的耕地-粮食-人口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耕地价值核算的相关研究,经历了由单一的生产养育功能核算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核算的发展过程.这种关注的转变,源于学者们对耕地价值外部性及征收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关注.由于耕地资源价值构成的复杂性,用以核算耕地价值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收益还原法和替代法仍是主流的耕地价值核算方法.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如何依据环境的转变及时更新耕地资源的价值体系、进一步拓展耕地资源价值的核算方法以及探索耕地价值的补偿途径应得到学者们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确定基于乌鲁木齐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并与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以期为当地后期耕地征收补偿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将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构成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影子价格法与成本替代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其进行测算,并对基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收补偿标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从农户与集体角度,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能使农户获得的征地补偿金提高,从37.92 万元/hm2提升至了306.97万元/hm2,为现行标准的8.10倍;(2)从补偿范围角度,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补偿标准,兼顾了征地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补偿,分别提升至了299.43万元/hm2、10.25万元/hm2.[结论]文章创新构建基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充分考虑了耕地资源具有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多重效用,不仅计算了耕地资源对于农民的就业价值和农业产出价值,也重点体现了耕地资源对于农民具有的社会保障效用和生态安全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