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是继列宁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其对苏联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是随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也可以反过来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逐渐嬗变而影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嬗变,苏联匆匆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逐步走向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政策体制,其社会主义模式也日益僵化。虽然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灭的,但斯大林模式给苏联人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及嬗变过程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锋 《黑河学刊》2011,(4):48-49
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表明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对苏联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出现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对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国内外一直尚存不同的看法,有些观点是相互对立的。为了使  相似文献   

4.
一、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历史方位的误认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把握它所处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是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藉以制定的根据.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1936年宣布实现社会主义之后,一直为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左"的认识所统治,其根源就在于建立苏联模式的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处历史阶段的"超前认识".后来东方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斯大林的这一误认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陈婧  莫顺龙 《魅力中国》2010,(23):74-74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于30年代的苏联,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第一次危机以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为标志;第二次危机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第三次危机以1989年至1991年苏东剧变为标志。正是对这三次危机的反恩,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孕育、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是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缺乏活力。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思想上,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这一模式对我们中国的历史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对它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检讨,应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状况不容忽视的任务。本文主要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7.
赵海月 《理论观察》2001,23(4):7-10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掌握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留给共产党人的又一大课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宣告了“斯大林体制”的破产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左”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失败。在世界社会主义受挫、国际共运陷入低谷之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使“中国模式”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第五章“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与三十年代“大清洗” 第一节 斯大林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 1.提出“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的依据 正当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蓬勃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之时,斯大林却于1928年提出了苏联国内“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的理论。斯大林在这时提出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理论当然是事出有因。斯大林有自己的根据,这就是苏联开始推行的超高速工业化遇到了困难。这既是工业自身的原因,更有工业化资金来源的困难。其具体爆发点是1927年底到1928年初苏联农村中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和1928年初城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路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初步探索,主要采用树立典型、推广模式、开展运动三种方式,并且提出了新型农民的具体标准是“又红又专“,侧重于“红“.反思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路径和新型农民的标准,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模式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从列宁积极的"试错"式的探索到斯大林模式的成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教训应该是在苏共长期执政中,往往偏好于寻求一种捷径,最终导致了苏共的执政惰性,把苏联推到崩溃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是在苏联模式基础上发生的美丽的蜕变。辩证分析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增强"三个自信",更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开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了曲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挑战和危机,由此,深刻认识和汲取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苏共的悲剧才不会在中国重演.  相似文献   

13.
刘洋 《特区经济》2011,(2):107-109
本文透过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苏联经济史进行概要分析与研究,特别是运用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导致苏联国民经济低绩效进行历史主义的分析论证,旨在揭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对经济绩效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及一系列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苏联经济发展史的制度性分析,能够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所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历程中,应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认为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苏联模式中最突出的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反思,突破一些框框和教条,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和设想。遗憾的是共产党人没有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即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条件)的观点及中国生产力落后基本国情的实质,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探索缺乏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通过艰辛探索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代,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方法、手段和目标的基本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中央党校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部揭示苏联解体总根源的新书——《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为该书写了《卷头语》,指出:这本书“围绕斯大林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教训的新观点和新资料”。 这部书是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八五”重点研究项目,由苏联问题专家、中央党校姜长斌教授主撰主编,分上下两篇,60万字。上篇主要评说斯大林早期的经历和思想(1879——1924年);下篇主要评说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之后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实践(1924年——1953)。全书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根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全面地评说了斯大林政治生涯的各个方面,回答了苏联解体后人们普遍关心而又长期困惑不解的诸种问题,诸如:斯大林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斯大林如何把苏联引向解体的;斯大林是什么人,等等。为了使大家正确理解这些关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命运的重大问题,现征得出版社和作者的同意,本刊从本期起陆续摘要刊登这部书下篇各章的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宋小玉 《黑河学刊》2014,(11):50-51
斯大林社会主义革命观的形成是历史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它不仅巩固了苏维埃俄国的政权,而且捍卫了苏维埃俄国的国家主权,对其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斯大林社会主义革命观形成过程中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又给苏联的人民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重。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革命观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而且也能给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及不同历史条件下新的实践需要有新的理论概括的合乎逻辑的结果。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资借鉴的只有苏联模式。虽然,我党有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和经验,搞建设主观上也意识到学习别国经验不能完全照搬照套,但结果正象  相似文献   

20.
关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50年代,苏联给予了中国大规模的贷款。但是,苏联究竟向中国提供了多少贷款,这些贷款的用途以及条件,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看法。本文利用中国和俄国两方面的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考察了苏联20世纪50年代援华的贷款数额用途及条件。认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总额是66亿多旧卢布,其中用于军事的约62.8亿旧卢布,而用于经济建设的约3.28亿旧卢布。本文还对苏联贷款的条件作了说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