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还作为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方方面面。低碳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生产系统和支持系统构成了这个大系统的核心部分,低碳产业、低碳流通和低碳消费构成了生产系统的物质基础,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是支持系统的关键要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结构性约束。为此,要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举措。煤基低碳科技是煤基产业与低碳技术两方面相互融合的复合体。基于多维度视角,从政治、经济、环境、技术4个维度解读煤基低碳科技的内涵特征,构建煤基低碳科技理论框架,进而提出促进煤基低碳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煤化工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煤化工行业朝向大型化、高端化发展,煤制化学品是煤化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煤制化学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煤制低碳醇,煤制低碳醇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煤制低碳醇通常由煤制气制得含水低碳醇混合物,因此低碳醇混合物脱水是煤制低碳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低碳醇脱水过程的模拟对煤制低碳醇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低碳醇通常指含碳原子数为1~5的醇类化合物,低碳醇各组分除甲醇外均与水存在共沸,因此决定了低碳醇混合物脱水不可单独使用普通精馏达到低碳醇分离提纯的目的,但是精馏技术仍是低碳醇不可或缺的技术,文章对精馏技术应用于低碳醇脱水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科技创新信息平台IncoPat的专利数据,比较和归纳评估山东省高校2000年1月至2022年6月低碳技术专利情况,根据低碳技术专利分类来全面客观分析未来高校的低碳创新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双一流”高校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强,而“冲一流”高校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且两类高校差距仍在扩大;(2)山东大学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表现持续增长态势,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较稳定;(3)从低碳技术的趋势来看生产、货物加工、能源发电、输电、配电、交通运输发展较好。最后提出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激发企业低碳技术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加强碳中和人才培养、重视专利海外布局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低碳环保的基础上引出低碳理念,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的发展,综合两者所出现的低碳城市并关注低碳城市的发展,以低碳城市为主进行城市规划和布局分析。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新型城市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煤炭企业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点。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运用,并通过对煤炭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分析,试图探讨出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今年"两会"有个热门的关键词,它既受到国家重视,也受到全民热捧,它叫"低碳经济"。如今,"低碳经济"已经从理论探讨发展为社会实践。3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上,工商界以低碳经济为主要议题,探讨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4月10日召开的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国际环保组织及低碳城市官员、投行、碳基金及绿色金融机构高管、知名学者专家和低碳产业实业家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哥本哈根会议及中国"两会"后低碳金融、低碳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于中国而言,低碳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碳交易市场的加入、国内清洁能源的应用、低碳经济产业布局和技术的前期积累,都将成为中国最现实的挑战,也必会对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目标的重新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时下,一股低碳热潮正席卷神州大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等各种与低碳相关的名词扑面而来。所谓低碳,一般是指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和发展替代能源来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地引导人们采用低碳方式出行并提高出行幸福感,以低碳出行意识为突破口,基于“意识-行为-幸福感”这一条链提出了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582份有效问卷,以低碳氛围、低碳出行意识、低碳出行行为、出行幸福感、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为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出行行为和低碳出行意识均对出行幸福感有积极的直接影响;低碳氛围对出行幸福感有积极的间接影响;低碳出行意识有待于有效地转化成低碳出行行为。研究结果为低碳出行意识、低碳出行行为、出行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证据,丰富了出行幸福感理论,对决策者引导人们习惯性地采用低碳方式出行以提高居民出行幸福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低碳经济视角以及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角度,界定了山西省低碳型煤炭产业集群模式;依据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提出构建低碳型煤炭产业集群模式的途径,即通过建立低碳型煤炭循环工业园区,依托能源技术、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等关键因素创新来打造低碳型煤炭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低碳发展理念,我国政府已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电网作为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促进低碳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分析了坚强智能电网促进低碳发展的各项潜在能力,采用由低碳能力到低碳效益的测评技术路线,对坚强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进行了详细评估,分析了其低碳效益对国家减排目标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概念.从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入手,论述了低碳经济同生态文明、绿色经济、无碳经济等概念的关系,认为低碳不等于无碳、不等于绿色,结合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2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低碳消费是指以消费低能耗产品和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性消费。低碳消费有穿衣、饮食、居住、出行、家用、娱乐休闲和办公低碳化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而实现低碳消费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自发调节、行业协会自律、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等五大机制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14.
武正弯 《国际石油经济》2012,(11):17-23,108,109
在低碳经济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欧盟近期通过《能源2020:一项发展具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安全性能源的战略》、《2050年迈向具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及《欧洲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三份基础性文件确立了低碳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本文着重分析了欧盟低碳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战略的主要特点、对欧盟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我国发展低碳能源产业的启示。总的来看,欧盟的低碳能源战略可以归纳为,通过明确低碳能源重点发展领域与关键技术,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提出政策优惠条件,制定修改相关政策法律框架,争取到本世纪中叶能够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可再生的、安全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低碳能源产业,为降低欧盟碳排放,提高欧盟能源供给自主性和安全性,保障欧盟政治经济顺利发展做出贡献。欧盟的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对中国现阶段制定低碳能源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钢铁企业只有快速高效完成低碳转型,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目前钢铁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钢铁企业低碳转型的治理机制、推进路径和智能支撑体系,助力钢铁企业完成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进入低碳发展实质性推进阶段,钢铁行业属于碳排放量较大行业之一,政策、供应链和社会责任对钢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钢铁企业低碳发展责任大、任务重,还存在低碳转型基础薄弱、低碳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低碳发展背景下新业态需要,分析传统钢铁企业组织管理体系情况,研究钢铁企业组织管理强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社会低碳生活与低碳生产的生存理念,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方式.本研究梳理了低碳产业的概念与特征,对河北省重点产业布局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低碳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河北省发展低碳产业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模式也将步入这一新的框架。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者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前者是方向,后者是动力。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工业结构必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节能型以及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的方向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有了很显著的改善,如能源节约、工业降耗、优质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等方面,但仍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活耗能逐渐增加和缺乏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的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低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对低碳消费的引导、推广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号召力。本文旨在通过调查蓝色经济区大学生低碳消费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更好的推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生态、文化等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