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彪 《商业时代》2008,(12):16-17
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镇就业弹性数值相对很大;乡村的就业弹性却持续保持很小的数值,城镇相对乡村而言,较低的就业量对GDP起着较大的贡献作用,而乡村相对城镇而言较高的就业量并没有导致GDP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各种显性和隐性失业问题渐显严重,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新的就业岗位不及就业人员失去的岗位,失业人员逐年上升,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独有的经济持续增长和失业大军也同步增大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对这一现象理论界给出了多种解释.对各种观点以及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以上理论对现实解释各说各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 ,对这一现象理论界给出了多种解释。对各种观点以及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以上理论对现实解释各说各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爱芹 《商场现代化》2006,(20):208-209
产业结构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很重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保证之一。为此,本文从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朱波 《中国物价》2009,(3):14-15
本文讨论了需求价格弹性、商品价格变化对品牌市场份额的非对称效应。讨论了利用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和非对称效应及其在博弈思想下对价格决策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连根 《商业研究》2003,(22):54-56
我国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高增长,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就业弹性不断下降,政府必须协调经 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建立就业 预警机制。提高就业密度和提高就业弹性。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张京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就业模式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旧体制的磨擦中,原本存在着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人口的就业问题遇到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无歧视买方垄断下,实行最低工资能促进就业;完全歧视买方垄断下,实行最低工资对就业没有影响。此外,关于上海市最低工资与农民工就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有正作用。由此导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民工就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二阶段非均衡增长模型,将农业统一纳入分析框架,分析劳动力在我国三次产业间违规律流动现象,进而寻找我国经济服务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研究表明:由于阶段间要素替代弹性不同和服务业存在天花板效应,我国当前经济服务化路径表现为去农业化而非去工业化,服务业低层次发展现状短期内将无法突破。本文支持中国服务业比重长期过低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市场长期局限于本地化市场及其容量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不足是导致我国服务业比重长期过低的直接原因。为了加快经济服务化进程,急需解决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一致性。这并不完全是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而是影响就业增长其他因素的负效应抵消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部分贡献,也有经济体制改革、技术进步、宏观政策等因素。应采取增加劳务输出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单纯GDP取向、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实现经济与就业一致性增长。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依据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经济增长率分解方法,基于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动态估计结果,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重新考察.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差异明显,已有研究中直接用国民经济劳动产出弹性代替的做法存在很强假定性;基于分产业劳动产出弹性重新估算劳动力配置效应,发现其数值明显减小,表明已有文献夸大了配置效应;但其在不同时期更为稳定,说明配置效应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0-2009年间省级非农GDP和非农就业人员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具有相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地区,其就业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导致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价格弹性分析是在经济研究和经济预测中应用广泛而又简单易行的定量分析方法。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弹性分析在价格预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预测商品市场供求的变化;控制和管理商品的价格以平衡商品的市场供永预测价格调整后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发展与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在理论上充分就业一直是货币政策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但就业问题在我国的解决并不是简单的扩张性手段可以解决.本文对扩张性货币政策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的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胡毅  李霁虹 《商》2013,(14):325-325,244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估计,通过阐述三大地区2003-2011年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差异,证实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胡滨  颜珲 《商场现代化》2009,(27):78-79
针对近来出现的有关中国丧失劳动力价格优势的观点,本文从静态的成本角度和动态的投入产出角度,比较了中国与越南等国的劳动力价格水平,其结果显示中国依然拥有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但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增长核算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无就业增长"的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具体的起因是自八十年代后期起在进口产品过度冲击导致我国企业持续大面积亏损的背景下,企业和政府被迫实施了减员增效政策。"无就业增长"现象长期持续则是由于私营化尤其是外资企业快速增加所带来的社会过度劳动现象的蔓延造成了就业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