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杨璐璐 《改革》2012,(1):24-32
中国土地供给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其实际操作表现为政府管制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在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伴随土地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以土地供给制度的演进轨迹为主线,呈现学术界对土地供给制度认识的差异性,并梳理政策脉络和基本法律框架,给出或然走向,藉此厘清土地供给的制度现状,揭示现阶段土地供给制度研究的共性、分歧及其改革难点。继而就种种表征进行评述,并简要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已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瓶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当参照城镇国有建设用地的改革模式,以提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尊重土地资源要素的市场价值规律,激发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经济属性,并尊重土地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一体化资金,实现城乡结构平衡组团式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强化中国城乡土地权利:整体性法律框架与政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中国土地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权利。应加强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权利,消除农民在法律和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加强农民对宅基地的权利,通过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法律与政策框架,规范农村宅基地转让的条件、程序、利益分配及产权。改善征地程序和补偿结果,在减少征地给个人和社区带来的困难同时,提高征地手段的效果和效率。加强城市土地使用权及其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机制要求的城市地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土地问题历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制约农村综合改革的瓶颈。破解农村土地问题,有利于缓解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体制性矛盾,农业农村发展面貌会焕然一新。本文着重从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三方面分析了破解农村土地问题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伟伟  张云华 《改革》2012,(8):91-97
我国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更多权利已经并应进一步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已经赋予农民,但这三项权利需要强化;处分权应明确其权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区分物权性流转和债权性流转;请求权(承包地返还、承包地妨害排除与妨害防止、足额承包地重大妨害补偿与征收补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通过比较并借鉴苏州市在征地补偿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具体做法,反思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些不当做法,依照征地补偿相关理论的要求,切实修改和完善征地补偿的法律法规,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条件,保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并且给他们提供长期稳定全面的法律保障,特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推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曹正勇 《乡镇经济》2008,24(3):32-35
大力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是促进农地使用权健康、合理、有序流转和集中的关键。大城市郊区因地缘优势往往成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温室”和“试验田”,对大城市郊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整个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培育。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分层聚类、对比等方法对大城市郊区两种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提出了要因地制宜、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制度环境以及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并规范其行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安徽省土地违法现状,分析成因,提出从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优化报批流程及建立共同责任制等多方面加以防治的对策,以期健全土地执法长效监管体系,有效遏制土地违法势头,以保护国土资源,促进并稳定当地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率的最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内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目的、任务、内容和基本原则,总结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特征及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状况,审视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意义及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学术界关于土地出让底价的构成、影响因素和估价方法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基于劳动价值论、地租和土地收益论,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土地出让底价构成。从地理环境与区位、政府政策与行为、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方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对传统评估方法和基于理论改进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总结:在理论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土地出让底价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运用先进适用方法评估出合理的土地出让底价。  相似文献   

11.
12.
农村土地流转后土地保障功能如何存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南洁 《乡镇经济》2008,24(3):28-31
土地保障是农村传统的保障方式,长期以来,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由于缺乏正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农民工及农业劳动者社会保障形势严峻。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还不具备建立全面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农民社会保障还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保障,土地保障仍然是中国转型期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因此,文章将土地流转与土地保障功能存续联合构架,针对失地农民、农民工和农村务农人口三大群体,通过土地流转补偿方式的设计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  相似文献   

13.
14.
转变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可以成就几亿农民工的真正城市化;征地制度的改革将倒逼政府用心于集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破除农地转非农地的国家垄断使得农民持续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的权威,可以均衡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黄芳娜 《特区经济》2010,(12):175-176
土地是农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拥有土地是农民与社会其他人群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农村家庭的核心秉性。由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由于各地经济加速发展,需要征占农民的土地,一部分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阐述了地租的产生及其最终的归属和分配问题,可以为保障我国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叶惟 《改革与战略》2008,24(9):92-93
农村土地纠纷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制度设计以及管理上的混乱使得土地纠纷问题格外突出。文章认为,在法律上对土地制度以及土地纠纷的解决机制予以完善,对于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改革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文章分析了宁夏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的成绩及问题,提出了明晰土地产权、提高土地征地标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性、建立农地收益增长机制和加大对农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土地流转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敏  梁猛 《特区经济》2006,(9):139-140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在我国被称为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二次革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践中资金的缺乏影响了该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本文从土地收购储备融资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外不动产证券化的实例,提出土地证券化是推进城市土地收购储备顺利进行的一种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楠 《改革与战略》2008,24(7):19-20
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究其根源,对症下药,提出了建立土地利用听证制度、完善土地立法、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开发土地资源的对策,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在城市化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收益平等是农村土地公平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建春 《改革与战略》2012,28(2):85-88,109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由农民分散承包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的占有平等,实现了世代农民的梦想。但是,缘于城乡、地区之间主客观因素等的差异性,存在着事实上的土地收益起点、机会、标准的不平等,导致收益结果的不公平。要体现农村土地公平,就应当使土地均等占有,向土地收益平等转化,使耕种者能够获得平均利润。为此,应当提高农民的素质、利用土地所有权平衡贫富差距、善待城镇普通职工(农村务工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