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为此,要把推进信息化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来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快速的经济增长因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付出了惨痛代价。文章从"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为背景入手,对我国1985—2011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进行分析。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转变绩效的各个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赋予权重,并进一步对其绩效进行测度。然后对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市场化、对外贸易、发展阶段和科研支出四个重要因素运用软件SPSS进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最后提出解决相关结论及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学的角度对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内涵进行论述,并与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对应范畴进行全方位的辨析。得出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照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财政收支活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杠杆,正确运用这一杠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和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方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我们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最近,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工作,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工业高端化、农业品牌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的"沂源模式",是在充分认识本地区经济发展要素的基础上,立足后发县域发展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有力推动本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当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沂源模式"为后发县域的县域经济发展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已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不同点,在上述基础上指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条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无法应对各种国际市场风险,一旦国际经济形势有变,我国很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防范,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第二部分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则是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阻碍;文章第四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国内经济发展条件变化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线之所以要由经济结构调整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原因主要在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面临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制度和观念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深化改革、维持稳定与方式转变的关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已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不同点,在上述基础上指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条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爆发的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放缓的情况。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不断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经验不断丰富。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对当前宏观经济中出现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资源消耗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压力增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宏观间接调控、计划指导原则、集中和重点性以及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综合运用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原则,最后针对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宗翮 《江南论坛》2010,(12):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不仅明确提出科学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而且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5,(10)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层次、转变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公平教育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有效补给了人力资源库,推动了城镇化的良性有序流动。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教育的相互性,有利于调整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匹配性,以更好发挥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科技经济的一体化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认识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科技产业的发展。虽然作为一国(地区)经济实现增长的基本要素包括经济发展阶段、体制条件、经济开放度、经济类型等,但科技经济一体化及其科技产业发展却更能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拟就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以及转型阶段中的科技产业投入作用的分析,构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技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提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引进和监管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选择。因此,应采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向、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等措施,将外商直接投资纳入到转变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轨道上。从而推动河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切工作的主线。工业经济是如皋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达56.7%,其应税销售总量连续三年位居南通首位,可以说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对如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关键举措,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抢先转型、加快转型,为如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表率、树立样板,提供依托、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有条件转变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彤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巾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力争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70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