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带来的思考入手,探索金融审计如何在免疫系统审计本质观的指导下,发挥独立性、综合性和再监管性特征,成为整合金融监管资源的中坚力量。金融审计预警体系的构建,既是这一使命的具体体现,更是金融体系免疫系统的最好诠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审计实践,我们尝试辨析预警系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金融审计预警体系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确立金融审计预警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步骤和框架提出了初步设想,并就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营预警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的经营运行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整体经营状况无法利用单一经营指标予以评判,必须通过一套"金融预警系统"进行确认,即利用"金融预警系统"综合判定农村金融机构的营运等级.基于这一研究动机,本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金融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H省Z市农村信用社资料检验BP神经网络金融预警模型的预测能力.如果检验结果良好,表明可以利用"金融预警系统"综合判定农村金融机构的营运等级.  相似文献   

3.
席卷全球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再次展示了金融业本身的脆弱性,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幻想。如何重构金融业的免疫系统,维护金融安全,成为危机之后全球性的课题。本文基于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深入分析了国家金融审计作为经济金融免疫系统的逻辑合理性与现实优势,探讨了国家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机制,揭示了目前我国国家金融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尝试性地设计提出了健全我国国家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对策方略。  相似文献   

4.
徐凯 《新金融》2011,(11):22-27
席卷全球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再次展示了金融业本身的脆弱性,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幻想。如何重构金融业的免疫系统,维护金融安全,成为危机之后全球性的课题。本文基于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深入分析了国家金融审计作为经济金融"免疫系统"的逻辑合理性与现实优势,探讨了国家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机制,揭示了目前我国国家金融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尝试性地设计提出了健全我国国家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对策方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在金融系统内部审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含制度保证、技术保障、人才支撑三位一体的金融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合理配置各类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在金融系统内部审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含制度保证、技术保障、人才支撑"三位一体"的金融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合理配置各类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的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及金融改革对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金融业在其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不断加大,并逐渐累积起来,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已成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组织是我国金融系统的薄弱环节,构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系统无疑更具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论出发,全面阐述了救灾款物审计目标符合“免疫系统”理论国家审计的根本要求、救灾款物审计的方法是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手段、救灾款物审计的效果验证了构建“免疫系统”的必要性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刘铮  郭孝平 《上海金融》2013,(3):106-109,90,119
从现阶段来看,政府金融审计目标分为风险、安全和发展三个层次.通过关注机构风险、区域风险和系统风险,构建金融审计风险目标的实现路径;通过关注外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金融监管职责履行、金融信息安全,构建安全目标的实现路径;通过关注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经 《中国金融》2000,(2):23-24
金融安全区是以金融安全为标志的区域金融概念。站在银行业角度 ,如果区域内银行业的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偿还和增值的特性能获得满足 ,就实现了区域金融安全 ,形成了“金融安全区”。金融安全区的标志为“一高”、“二强”、“三好” ,即社会信誉高 ,支付能力强、清算能力强 ,资产质量好、经营效益好、金融秩序好。建立和维护金融安全区的总体框架 ,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和工作责任制度。   风险预警风险预警包括预警指标的设计、金融安全状态的测算和判断、预警信号的传导。风险预警对象为银行系统和单个银行机构。(一 )…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我国的金融业要在这动荡的经济大环境下平稳过渡.被委以保卫国家金融安全重任的金融审计不可或缺。本文根据审计署发布的金融审计结果公告,分析了加强金融审计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加强金融审计的措施,从而得出“加强金融审计,能有效降低金融风险,保卫金融安全,让国家金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是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重心之一,而作为金融监管“第三只眼”的金融审计.着重于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再监督.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本期起,我们将与读者一同走进金融审计,金融审计开设“审计之窗.审计看金融.审计案例”等栏目.及时报道金融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金融审计的技术方法.金融审计人员对金融发展的建议.追踪金融审计案例.解读金融大要案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碳达峰与碳中和共同组成了我国“3060”战略的“双碳”目标。但“双碳”目标的实现还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难点,这亟待现代化的“保险+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以助力我国完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保险+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对应地给出了“保险+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经济时代给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极大的风险和用传统方法无法控制的因素。金融业务的创新,使金融风险因素发生改变,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原先在传统金融环境下建立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存在的片面性、静止性、不确定性等问题更为突出.网络经济的新特点给金融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确保网络经济环境下国家的金融安全,建立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袁学义 《金融纵横》1999,(12):46-48
金融风险预警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运用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及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报的系统。根据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宏观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微观(单个)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本文拟探讨微观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余乐 《会计师》2010,(11):71-72
<正>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潜在的漏洞不仅使金融业本身元气大伤,而且也带来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因此,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免疫力,确保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是金融审计的重要责任。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在构建金融系统免疫功能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因此,加强金融审计建设具有相当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将从金融风险的形成因素、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依据、金融审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构建金融开放的外源性风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估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的“3δ”原理和风险的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利用中国金融开放的风险指标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当前金融开放的风险级别处于安全状态。对26个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外源性风险的评估和预警表明,该原理和预警模型对金融开放的外源性风险的评估与预警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向金融电子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进行创新:1.加强风险预警、完善内控;2.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革新审计技术和手段;3.开展非现场审计;4.开展金融科技审计;5.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金融电子化》2004,(3):90-90
2004年2月13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中课题“银行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所属专题“银行审计系统研究与实现”通过专家组验收。本专题包含两个子专题,分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的内涵,继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若干战略选择,包括金融开放的梯度和渐进战略,现代金融体制和金融体系建设战略、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与处置机制构建战略、监控资本项目的安全保障战略、国际金融协作战略,以及确保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健康的基础战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