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金融电脑》2004,(6):55-56
中国工商银行自从承担《银行计算机灾难恢复系统研究》项目后,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有效的组织规划,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数据集中工程和灾难恢复的建设,数据中心(北京)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在国内采用国际最先进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例如GDPS(跨区域并行系统耦合体)/XRC(异步远程数据复制)、通道延伸技术和并行耦合体技术,不仅实现数据中心(北京)所辖21个分行的业务数据、主机、网络、应用的备份和业务级的灾难恢复功能,还实现了两个数据中心互为备份。根据国际上SHARE78标准定义的异地恢复任务分类,达到五级的灾难备份恢复水平。一、项目…  相似文献   

2.
大型机在金融数据中心的应用日趋普遍,基于大型机的配套数据容灾技术方案在金融信息行业容灾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以磁盘高级复制技术为基础,以GDPS软件为控制载体的一系列数据容灾产品,如基于远程异地备份技术的GDPS/XRC产品、基于点对点同城异地备份技术的GDPS/PPRC产品,均被广泛采用。但随之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就以几个主要技术进展和应用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存储管理与备份的优势,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级数据中心启动省级数据中心自建系统数据集中存储备份平台(以下简称“自建系统数据集中存储备份平台”)建设,逐步将自建系统的数据迁移到省级数据中心存储备份平台中,依托集中存储系统与IBM磁带库,进一步提高数据存储与备份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SAN存储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是用于计算机与存储系统之间相互访问的高速专用网络,由运行光纤通道协议(Fiber Channel Protocol)的光纤交换机连接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组成。在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大量用于各类应用的数据访问、备份、同步复制等核心生产和异地灾备环境中,SAN存储网络稳定和高速的数据传输特性是确保数据中心上层应用稳定运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灾备数据中心建设的背景 随着各个行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虚拟化、云计算的提出推动数据中心建设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2012年国内数据中心数量已达到64万个,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同样,金融行业都建造了比较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具备条件的企业还建造了同城或者异地备份数据中心.美国"9·11"和日本大地震覆灭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宝贵的数据,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些惨痛的教训也给国内企业的CIO们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提高灾备意识,做好灾难备份建设,通过有效的灾难恢复机制以确保金融业务的连续性,减少灾难给金融企业带来的损失,这是金融行业保证服务质量、降低风险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业务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双活数据中心建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6.
交通银行数据中心近年来致力于打造服务集团、境内外一体化、业界领先、设施完善的灾难备份体系。数据中心规划中明确定位了“两地三中心”一体化灾备体系。“两地三中心”包括:张江数据中心、漕河泾同城副中心和武汉异地灾备中心,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科技处和鞍山市中心支行历时两年研制成功了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异地备份管理系统。通过了公安部检测、沈阳分行主持的应用性能测试验收并经过鞍山、辽阳、营口三市中支试运行后,2007年12月在全省13个(地)市中支推广应用,在国内率先实现全省人民银行系统市(地)中支重要信息系统备份数据的异地存放(简称异地备份)。  相似文献   

8.
李强 《中国金融电脑》2003,(8):34-35,41
一、问题的提出自2001年以来,数据集中渐渐成为国内金融界的共识,随着金融企业数据的不断集中,企业级数据中心也不断涌现。数据中心的规模急剧扩大,单一数据中心内开放平台服务器的数量不断增多,存储和备份的数据量飞速增长。原来开放平台分散存储和分散备份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  相似文献   

9.
确保数据安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每天对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并将数据备份到磁带和远程备份主机上。然而如何利用现有设备来实现数据的自动异地备份呢?笔者经过多次试验,通过SHELL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SHELL实现异地远程备份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节省购买专业备份设备的大量资金,二是可保质保量地定时完成备份工作,三是SHELL运行几乎不占用主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人行重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疫情、汛情、地震、火灾等)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避免突发事件发生及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本文对人行ABS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成功探索出了一套数据异地备份方法,安全、快捷、经济地解决了我省ABS数据异地备份这个问题,实现了数据容灾。  相似文献   

11.
正杨兵兵:光大银行将继续坚持以数据零丢失和"本地双活、异地灾备"为原则,以TIA-942 Tier4标准为依据,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远期数据中心,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灾备体系,提高灾备中心的灾难恢复能力。灾难备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技术和业务方案,还涉及应对特殊事件的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内容。为防范灾难和风险,国内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两地  相似文献   

12.
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使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联接各级金融机构信贷信息登记咨询的网络系统。该系统自 1999年底在全国 300多个城市推广以来,在履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提高金融系统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数据库服务器的备份工作中,通常是由数据库系统管理员每天进行手工存储 (dump)操作,而几乎不进行异地备份,这不符合数据异地容灾的原则,存在着数据不安全的隐患。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摸索出一种对 Sybase数据库进行自动备份、对备份出来的文件进行自动异地存放的方法。该方…  相似文献   

13.
我行使用网络化同城清算系统,根据<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规范>,每天业务结束后都要对数据进行双备份,一份备份到本机硬盘,另一份备份到活动介质,异地存放.备份的数据量非常巨大,如果使用软盘,每次需十几张,由于软盘本身的不足,不仅麻烦,而且存在较多隐患.经过比较,我们选择了Unix下经常使用的磁带机来备份,通过近一年的使用,利用磁带备份不仅经济、方便,而且存放数据可靠,保存时间长,较好地解决了备份数据的异地保存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社会对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数据日趋集中的形势下,风险更加集中,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灾难备份已经引起了银行业的高度重视。结合国家强制实施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制度的背景,本文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为基础,对信息系统的备份与恢复规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以点带面推动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在区域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等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在实现全国业务数据处理集中到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后,进一步实现了这两大数据中心之间的灾难备份连接。中国银行于2004年已实现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五大中心的区域数据集中,同时进行系统平台与应用软件版本的统一。2004年9月,建设银行完成了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区域数据中心总体技术部署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区域数据中心的基本功能和数据架构的构成要素,分析区域数据中心集成架构的主要内容,并对区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正数据中心(Data Center)是数据大集中而形成的集成IT应用环境,它是各种IT应用服务的提供中心,是数据计算、网络、存储的中心。人民银行的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了多应用加载环境建设及存储中心的建设,其中存储中心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保障工作,它改变了旧有的存储备份思路,通过技术解放了人力,由针对每个系统进行备份转变为由统一的备份管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的数据备份是怎么做的?具体的数据我想看一下。”“我们的数据备份,既有同城异地备份,又有非同城异地备份。看,这是我们备份的数据记录。”2010年6月22日上午,北京市社保中心五层会议室,该中心计算机部的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地为检查组成员讲解展示数据资料。当天,由来自山东的检查小组和人社部社保中心的督查员一起对北京市社保机构的数据质量进行检查验收。10天前,全国社会保险“数据质量年”活动检查验收工作动员暨培训会(以下简称“检查验收会”)明确了检查内容、检查方式和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SRDF技术实现业务系统的连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各家银行纷纷实现了区域数据集中,为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数据集中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运行风险的高度集中。如何保证数据中心业务数据的安全和可靠,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是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立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江西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 Sybase数据库系统在人民银行被广泛应用,如城市中心支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国库核算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数据库管理员每天要手工备份,并异地存储,以满足异地容灾的原则。但事实上一些管理员只在本地备份数据,很少做到异地存储,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Sybase复制服务器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库实时异地备份,但技术难度和成本花费都很大,很难在城市中心支行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