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珉 《物流科技》2012,(9):116-118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世界性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特征发生变化。任务贸易理论将替代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文章试图利用任务贸易理论来解释中荷之间的贸易。荷兰是通往欧洲腹地的通道,而中国负责为荷兰进行产品的生产和组装。这些都是典型的服务外包任务。  相似文献   

2.
贸易模式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所热衷的话题之一,探讨的是国际贸易的流向以及国际贸易的产品类型。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除此之外,贸易模式的演变还受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规模经济以及企业异质性的影响。文章通过梳理贸易模式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前沿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从企业角度比较国际间的贸易模式,为贸易模式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外贸活动的企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际竞争力的论述是以比较优势为指导,以产业之间的贸易为基础的贸易,已经不适合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则以国际竞争优势为指导,以产业内贸易和产业之间贸易为基础,符合现行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对外贸易应逐渐转向以国际竞争优势为指导,来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首先,依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地方特色,错位发展”的局面。比较优势,最初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应用于国际贸易中的概念。按照此原则,中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完全处于劣势地位也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贸易。林毅夫等提倡落后国家应该利用其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反对落后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书速递     
《经营者》2007,(6):78-78
<正>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如何实现国际贸易的非零和博弈?这两个古老的国际贸易理论命题一直没有正确答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季铸教授撰写的100万字《世界贸易导论》,从全球视野和历史轨迹出发,运用结构主义哲学,以不对称原理为逻辑起点,通过一百多个经济原理和经济模型,系统解释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起源问题,并进一步运用结构增长、结构分工和结构贸易政策理论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家、地区间的竞争更加依赖于各自的比较优势。文章结合比较优势理论,深入分析了由于贸易流通所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比较优势理论,意在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环境优势,分析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避免环境问题的再度恶化,使世界经济贸易向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指导各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然而按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生产并出口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一国际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无法赢得长远的经济发展优势。只有在国际竞争中真正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长足发展。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发展、行业结构等多个方面。不同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各有不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如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该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重视我国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导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是比较优势理论,许多学者强调要发挥我国的资源比较优势。事实上,我国多年来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 我国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暂时的,随着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资源和环境制约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必须探索走向国际市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1、特色的发现与挖掘 特色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是古典与新古典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根据古典分工理论,区域应当按照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进行产业分工,新古典分工理论进一步指出,成本差异(优势)的形成是缘于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因此,一个区域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区域丰裕要素的商品时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可以以价格优势参与分工贸易.  相似文献   

10.
张纯  孙世鹏 《价值工程》2014,(11):311-312
文章通过对国际贸易中三种最常用的术语针对买卖双方的责任进行了比较。然后从理论与实务两个角度分析了三种国际贸易术语的使用。理论上得出:立足于国家角度而言,应当选择使我国整体利益最大的贸易术语;于企业角度而言,应当选择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贸易术语。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研究中的数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试对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研究中的数量方法 比较优势理论是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础,一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其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交换中取得比较利益的前提。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的理论,衡量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方法可以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蓝琦 《企业导报》2013,(8):66-66
1970后,国际分工开始以产品内分工为主,并且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形式日益见长。这类贸易形式以产品生产过程的分散化为基础,将生产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形成以生产工序、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由于这种分工体系的微观方面难以用贸易理论来解释,所以本文引入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企业在生产组织方式选择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面对的悖论及解决 (一)财富货币化引起的悖论 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核心和论证方法仍然继续着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所推导的比较优势理论,并成为几百年来研究财富和追逐财富的人们的共同信仰,即一国应该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和环节,实行自由贸易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4.
郑瑜  孙丽辉 《企业研究》2007,(10):68-71
经济开放对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古典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和新古典的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都认为,对于市场制度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来说,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一国的社会福利。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与国际生产体系垂直非一体化相联系的贸易结构改变,即将生产过程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分布到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贸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必然因此而改变。资源赋予理论关于要素价格趋于均等的结论,因国际生产体系的变革而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刘琛君 《中外企业家》2009,(20):250-251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竞争优势理论则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在分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着重论述了后危机时期,如何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构筑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及创新优势依托型的外贸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均GDP不足200美元。当时既缺少资金又缺少技术,拥有的就是第一人口大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欠开发情况下廉价的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1],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相对于其他国家丰裕,相对价格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应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随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同国际贸易同等重要的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在全球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对应,近年来试图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入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也日益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在标准的H—O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交易成本和包含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两阶段生产函数,构建了全新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以杨小凯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利用其创立的超边际分析框架,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来解释当代的贸易现象,该理论也被称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本文根据该理论对交易效率和市场规模对贸易发展影响的刻画,利用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的结果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该理论的优越性,反而支持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所谓的“新贸易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将国与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地分工从"完整"的产品,贯彻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本文通过在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中加入交易成本变量的方法,拓展了李嘉图模型,从而将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动因分析中,并通过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完整动因应当是以比较优势的差异为基础,以交易成本的降低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