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却日益严重,其原因在于就业弹性的下降。本文分析了就业弹性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熊健益 《改革与战略》2009,25(9):159-161
文章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单位增加值带动的就业人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四川省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发现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退出,而第二产业也拒绝接受更多的从业人员,只有第三产业还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四川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卢雄 《特区经济》2007,(7):175-176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就业规模缩小的现象,其中四川省就业规模自1998年以来一直连续缩减。本文就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进行纵向分析,同时与全国及所选地区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四川省经济增长所带动就业的能力比其它地区弱,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四川省就业规模会持续呈下降走势,极不乐观;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4.
《重庆经济》2007,(2):15-17
一、重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就业增长的水平也越高。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对重庆现实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认识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上海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中每单位GDP所能带动的就业人数在不断下降。如果这种下降的速率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就会造成就业规模的缩小。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并不比第二产业具有更强的带动就业能力。本文根据上海的统计数据检验和分析了这种关系,并对未来的就业趋势进行了预测。所得出的结论是,要维持和扩大就业规模,必须控制就业相关系数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韩江卫 《特区经济》2006,(4):157-159
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快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这是由于城市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模式扭曲了市场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片面追求以工业化为中心,提高了城市化的成本;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抑制了城市就业增长;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原因,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与就业增长呈良性循环关系.当前,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以及山西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下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高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还面临着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峰叠加”局面,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经济结构对就业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论证了内蒙古近年来高增长下低就业的结构性因素变动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她提出了选一步扩大我区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形势 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为7.6%,财政收入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相似文献   

10.
何生英 《浙江经济》2001,(12):46-46
工业化的长足发展,使得浙江进入了一个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过程,最直接的表现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并不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它是以产业的集聚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1.
樊纲 《河南经济》2001,(2):14-15
过去20年,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因素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使1.5亿-2亿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非农产业,收入得以提高,而且使中国的市场得以扩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出现了新形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有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奥肯定律"在我国失灵,由此出现了"奥肯悖论"、反"奥肯定律"之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有不同于国际上及全国总体情况的特殊性和特定规律,对此进行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战略,经济发展模式,就业政策的制定,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等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对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进行协整分析,通过对两个协整结果的比较分析引出中国隐性失业严重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解决中国隐性失业显性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祝志杰  于非 《中国经贸》2008,(18):42-43
本文分别对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进行协整分析,通过对两个协整结果的比较分析引出中国隐性失业严重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解决中国隐性失业显性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拥军  关乐宁 《改革》2022,(4):42-54
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变革,使得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就业技能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既存在巨大的就业创造效应,又面临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产生着结构性的影响。从就业创造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提供新型就业岗位对稳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数字经济蕴含的扩就业总量的巨大潜力仍未充分激活,在劳动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从就业替代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优化就业结构的成效明显,但需要警惕就业替代效应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冲击等风险苗头。数字经济是未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石,要破除就业壁垒、加强风险应对,积极优化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和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加工贸易对制造业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80年代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大量进入后的90年代加工贸易对就业的推动作用更大,模型的显著性更强,表明加工贸易较好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就业转移效应的出现,加工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推动作用呈现递减的趋势。文章最后就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就业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比例的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理论和现实都证实这一客观趋势。但如何在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不变或者甚至提高的前提下,保持就业增长,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即拟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江浙沪2省1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以期分清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中西部居民的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超过10%,其中大中城市失业率约10.1%。本文就新疆经济发展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关系进行分析,尤其是运用就业弹性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提高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立新 《北方经济》2008,(24):22-23,34
经济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这两个指标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都备受经济学界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关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经济增长与就业在中国的非一致性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得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对称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