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潜藏的城镇化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助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反馈环路理论,分析了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原因,以及新型城镇化何以能避免生态危机的机制。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实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及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取向的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重视“人”的利益以及“质”的水平.在总结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弊端后,我国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之策.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索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通过对新型绿色城镇化道路的分析,对只有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论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导机制,进而提出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由于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造成的一系列环境、生态和资源问题,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对城市新区发展建设的要求出发,即规划的重点应放在将低碳、生态的原则全面融入城市新区规划研究和编制中,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群众利益等方面。并以哈尔滨市大哈东地区为例,探讨了大城市传统工业区结合周边广大市郊的发展问题,构建了规划的技术体系生态转型。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进入实质阶段,在此背景下,廊坊以其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为破解其城镇化进程的诸多困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所的机遇。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区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镇的作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进入提质的实质阶段,在此背景下,廊坊因其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为其破解城镇化进程的诸多困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区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镇的作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文章以北方湿地之都盘锦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新型城镇化特征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等拟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并提出推进目标实现的道路,力求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城镇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优先发展绿色社区,努力使福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  相似文献   

11.
采用我国2009—2018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试点对于首批试点的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对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试点政策对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问题的影响大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型城镇化试点对城镇化水平影响作用呈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比于自身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易受新型城镇化试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首批试点提高了长三角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因此,新型城镇化试点可适当向欠发达地区推广,它在缩小我国东西部城镇化发展差距上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新型城镇化是以节约集约、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尽管它们的内涵不同,但这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面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呈现的生态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颖 《改革与战略》2013,(11):18-2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视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道路进行思考,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培育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认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好生态为基础探索城镇化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农民权益成为影响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农民权益的内涵出发,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权益的受损问题,着重分析了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户籍制度、公共服务、民主建设、法律保障等方面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山区城镇化与区域反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山区在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均衡求助转向据点开发、输血救济转向开发扶贫的策略转变过程,新的效率优先、以区域经济增长来解决贫困问题的方针是符合市场经济增长来解决贫困问题的方针是符合市场经济方向的。浙江山区集镇 化的步伐在80年代中后期明显加快,并且形成了“农民城镇农民建”的特色。与山区反贫困战略实现了是 合,进入90年代末期,为进上步解决消灭贫困县后的贫困 镇的发展又面临了新的要求。中  相似文献   

17.
18.
19.
彭轶丽 《特区经济》2013,(12):16-19
本文结合中心城市特征,认为中心城市作为推动和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辐射带动、示范集聚、自我循环修复三大作用,并且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型城镇化为例,具体分析泛珠地区的城镇化问题,以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为基础,分析了中心城市在推动"泛珠"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提出了中心城市在推进"泛珠"地区新型城镇化中的五个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城镇与人类之间良性互动的一种新增长模式。现阶段我国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产与城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并不断积极探索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以推进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文章尝试界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然后探讨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