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李恩平 《经济论坛》1995,(13):18-20
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失业问题已从原来的隐蔽形式转化为公开的现象,对失业承受力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失业承受力有微观、宏观之分。一般来说,影响社会失业承受力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经济保障力,由家庭经济保障和社会失业保障构成。失业者的经济保障力越强,失业造成的个人生活影响越小,失业承受力就越大,反之,承受力就越小;二是失业损失程度,由失业损失评价和  相似文献   

2.
长期失业人群是日本失业治理中的痼疾,直观其发生机理,主要为:劳动力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排斥长期失业者;劳动力供给方面,失业时间长短影响劳动者就业能力;另外,雇佣保险、解雇规制在制度层面上也具有相乘作用。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福利下失业者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后产生的福利依赖心理。为此,日本关注"社会福利发展",重整社会福利在治理长期失业中的逻辑思路,改革雇佣保险制度、建立求职者支援制度、丰富民间职业支援事业。参考日本经验,我国失业保障体系应以提高失业者就业能力为关键进行构建,同时重视失业保障制度的功能转型、协调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退"与"进"、促进再就业支援多元、发挥政府的新型管理监督职能等。  相似文献   

3.
对人才资源中"知识失业"现象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阶段人才资源中呈现出的知识失业现象与知识劳动者的供给、需求以及观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为防止知识失业现象在我国进一步蔓延,必须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的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相应调整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形成统一的有利于人才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服务体系;转变知识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鼓励其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4.
袁宁 《江南论坛》2003,(2):34-35
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在我国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急需大量的知识型人才的形势下,仍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失业在家,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贫穷的奢侈”。 一、我国知识失业现状及危害 我国目前知识失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文章认为,要缓解教育过度及知识失业,必须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制度改革;调整就业政策,创造知识劳动者就业的良好环境;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于西部。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引发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动,但由于劳动者家庭、教育体系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劳动力Ζ供给结构的调整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形成结构性失业.本文从我国的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隐性失业通常的定义是:劳动者与组织具有名义上的劳动关系,但在事实上由于没有工作或工作时间不足而处于在职失业的现象。对农村隐性失业的描述当然可以沿用隐性失业的定义,但更通俗的描述也许可以是“三个人的田五人种”。我国的隐性失业以农业领域最为严重。一些学者通过各种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率。方法一是国际比较法,该方法得到的农村隐性失业率为12%(牛仁亮,1994)或16%(钱纳里、赛尔昆,1994)或13.8%(库茨涅茨,1996);方法二是抽样统计法或抽样调查估计法,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探讨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产生必然性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大规模下岗、失业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认识和观念方面的、经济体制方面的、政策方面的、劳动者素质方面的、经济周期方面的和发展方面的等等,其中,认识和观念因素是主要的。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镇下岗、失业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培训,以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依靠观念转变来实现就低从业,只能是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9.
知识失业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借助工作搜寻模型进行的分析表明,新增知识劳动者由于存在获得发达地区高薪工作的预期而主动选择暂时性失业,产生人才流动的短期效应——知识失业。这种预期促使更多个体增加教育投入,知识劳动者存量增加,出现人才流动的长期效应——人才获取。  相似文献   

10.
常文涛 《当代经济》2016,(14):50-51
国内众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原因时将其归结为“能岗不匹配”,即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素质等与企业所需之间不匹配.本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经济在 90年代中后期驶离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航向 ,持续的经济低迷与日益严重的失业压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困扰。失业 ,已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首要难题。本文在对失业进行较细区分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失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类型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性失业逐渐成为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研究结构性失业的类型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我国结构性失业大体可以分为市场型结构性失业、制度型结构性失业和观念型结构性失业,前者又分为供给滞后型结构性失业、需求变动型结构性失业和机制不灵型结构性失业。根据不同的结构性失业类型,应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城镇失业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特点,主要是隐性失业大于显性失业;男性失业人数多于女性;失业率虽不高,但就业压力不小;失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大量失业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竞争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解决失业问题刻不容缓.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作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劳动用工自主权切实交给企业,以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为劳动者就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失业保险的博弈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春 《经济论坛》2005,(21):116-117
失业保险是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使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通过失业培训达到就业安置。失业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理性的劳动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进行就业与否的博弈分析时,由于高福利政策的保护,失业者可能选择减少工作时间或干脆失业;相反,在没有失业保险或失业保险水平很低时反而拼命工作。本文通过构建失业保险博弈模型,对这种两难处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鉴于我国现行失业警戒线确定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文一方面构建了基于综合指数的失业警报模型,另一方面推算并完善了失业预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失业状况进行了警情分析。与某些学者的乐观判断不同,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失业警情较为严重。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有效控制失业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的失业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一个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相联的.造成我国失业问题如此严重,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因素有很多,有历史的、体制的、企业的以及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可以说,我国的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症.对此,我们必须坚持辩正观点,既要看到其存在的长期性,又要看到解决其的艰巨性,宏观地分析原因及其社会影响,同时要对症下药地寻找对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失业人口,降低失业率,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明章 《经济师》1997,(6):12-13
正视并正确对待“失业”问题●刘明章在过去,失业一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或找不到工作,即失掉劳动就业机会的情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被机器所排挤的工人越来越多,造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近20年劳动经济学领域关于劳动者失业对其再就业影响方面的文献,并选取失业与再就业具体变量进行分类叙述,同时给予评价。中国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研究不多,本文对填补中国劳动经济学此处空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失业”有三个条件:一定的年龄、时间参照系、没有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失业一般采取登记失业和调查失业两种方式。目前我国公布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是以登记失业的数据计算的,因此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进行分析后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建立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想做了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八大类型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一些人失业是由于他们正处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渡之中,这种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我国目前的摩擦性失业原因有二:一是在现代的快节奏的动态社会里,消费者的偏好会随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