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鲸  罗楚亮 《财经研究》2023,(10):139-15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就业者与岗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匹配质量低意味着个人和社会的人力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生产力损失。提升就业匹配质量是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社会网络是劳动者求职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文章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社会网络对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机制,然后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对农村背景人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概率,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这一结论在以是否有家谱或族谱和春节期间来拜访的亲友家数作为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中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信息传递和提升人际信任度作用于就业匹配质量。文章认为,减少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搜寻摩擦对于提高就业匹配质量和缓解结构性矛盾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康 《经济论坛》2005,(21):53-54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所以劳动力这一重要资源的配置方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之间在劳动使用权转让与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劳动力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分配是通过市场交易并由价格引导而自发实现的。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之中,劳动力市场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劳动力市场中充满着各种社会因素,社会网络对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拥有不同生产能力的异质性劳动者在城市间的分布并不均衡。探究劳动力技能提升和就业地选择的内在驱动力,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促进劳动要素空间优化再配置的关键。本文以双重社会网络分类及属性解析为基础,构建社会网络影响就业与生产决策的两阶段模型,从理论上探究正式网络的技能提升效应与非正式网络的就业地选择效应。经验研究中,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指数的维度刻画与识别,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正式网络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非正式网络能够影响个体就业地点的选择,降低异地就业的倾向,利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都保证了研究结论的一致性;(2)正式网络激发了劳动者业余时间的学习交流和信息获取,非正式网络则提供了就业扶持和生活幸福感,二者分别作用于技能提升和就业地选择;(3)与小规模城市相比,大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更有利于正式网络下的知识溢出,使得劳动者技能水平整体改善,而大城市的排他性也造成了低技能劳动力退出的就业地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以性别歧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市场因其社会性与制度性因素至少被分割成主要和次要两个层次,较之主要市场.次要市场的就业条件差、待遇低和发展机会少.女性劳动者因其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别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性别的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正如商品和资本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方改进的代价是另一方的受损,无论如何效率和福利都没有实现最优,存在着改进的必要.本文深刻剖析社会排斥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及危害,为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欠发达地区职业介绍在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劳动力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欠发达地区应该以“选择自主,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为目标。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制度,强化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运行的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法制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孔德威  张坤  刘瑛 《经济论坛》2009,(20):29-31
灵活化目前已成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一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也对劳动就业的安全性带来了严峻挑战,使得不稳定就业和贫困性工作增加,劳工的边缘化与社会排斥不断加剧。由此,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化与安全性之间的冲突。构建灵活安全性的劳动力市场模式,就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革的新目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灵活化时代我国劳动就业安全性模式的选择,应当实现从工作安全性保护向就业安全性保护、从就业保护立法保护向集体谈判机制保护、从社会保护向就业能力保护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构建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过度安全到过度灵活的变革过程,但由此引发了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结构性排斥就业等问题。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政府在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上应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等问题,真正建立一个城乡统筹、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充分认识就业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探索建立市场就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就业的要求,努力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促进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9.
吕晓宇 《大陆桥视野》2005,(1):70-70,72
浩浩荡荡的就业队伍,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使“就业歧视”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树  陈刚 《经济研究》2015,(3):62-74
幸福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最主要目标,而且也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使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本文评估了主观幸福感对劳动力就业和隐性再就业概率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发现,幸福感上升不仅显著地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概率,而且也显著地提高了失业劳动力实现隐性再就业的概率。同时,幸福感上升增加了劳动力享有的"关系"等社会资本,以及促进了劳动力的工作搜寻努力,是幸福感影响劳动力就业概率的主要机制。因此,以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标的增长方式转型,可能不仅不会加剧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反而可能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西部边疆地区社会资本及其结构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本地化的程度。我们认为,作为就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是西部边疆农村地区可用社会资本的限制、家庭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与非农之间合理配置的需求及社会资本本地化的程度抑制了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此外,社会资本结构中存在相反作用的两种力量使其对非农就业的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12.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历来重视关系和人情的文化背景下,社会资本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微观社会结构的视角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求职心理、求职观念、求职行为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特征差异,同时以大学生家庭背景及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为出发点,基于大连市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和就业现状问卷调查数据,利用改进后的布劳-邓肯职业地位获得模型界定社会资本概念后,实证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缓解"拼爹"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大学生就业因生源、身体、性别、学历、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大学生就业不公平不利于消除腐败、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不利于个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必须建立健全优质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营造公平就业的企业制度环境、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构建公平就业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热点问题.这一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被严重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大块.本文从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入手,剖析政府应在政策和财力上向农村劳动力市场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以促使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以缓解毕业生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以及人力资本培育受到更多的关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者的收入、就业与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状况。本文对西方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的一些经典模型进行回顾与评述,以期为我国同类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迟迟未能形成,由此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1.国民经济计划过度集中,人为地造成了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过去,我国的就业政策一直受“统包统配就业观”指导,这个就业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劳动力计划权过度集中,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直接根源在于经济发展问题:金融危机冲击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困难,放大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累积的负面影响。其症结是结构性过剩,突出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体制分割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供与劳动力市场的求之间的错位和脱位。短期的措施和政策可以短期内扩大就业,但不可能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只有推进高等教育转型与改革,才能适应人才培养市场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就业和分工的拓展与收入分配的改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主要集中在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上。就业和收入分配的状态怎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认为,就业问题属于劳动力市场领域和经济周期中的问题,需要用劳动...  相似文献   

19.
虚拟网络经济为我国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就业形式,并为劳动者提供了共享和协同关系的理念,促使了灵活、有效、合作劳动力市场的出现,通过虚拟网络环境下的就业过程也进一步实现了劳动者的幸福目标。由于虚拟网络技术特征,虚拟网络环境中新就业形式发展中仍存在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缺乏有效管理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政府需要在主导建设就业平台基础上,正确引导灵活就业者的就业方向,通过个人收入提升以及市场竞争环境营造等措施有效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刘苓玲  韩振国 《经济评论》2007,143(1):25-31
一国或一地区的就业不仅仅是微观效应的结果,更是宏观效应的结果。以博弈论为工具比较不同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对就业量的影响,可以看出,合作博弈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就业量的增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说明有序劳动力市场比无序劳动力市场更能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因此,政府应该引导社会选择,不断完善劳资谈判机制,发挥工会对就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各类制度的进一步比较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这种被称为宏观理性博弈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应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