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正阳 《魅力中国》2014,(18):278-278
赠与合同是典型的无偿单务合同,在赠与关系中,仅有赠与人负担给付义务,而受赠人不承担相应对价的义务。所以我国在法律制度设计上赋予了赠与人以任意撤销权来维护赠与人的利益。但是,我国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立法规定存在一些不足.应借鉴国外的一些规定和其它撤销权的有关规定。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刘璐 《老区建设》2009,(20):21-23
由于赠与合同的单务性与无偿性,我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允许赠与人随时食言(赠与人的法定任意撤销权),体现了鼓励并保护善良赠与人的立法意图,然而赠与人的法定任意撤销权却可能与受赠人对赠与的合理信赖发生冲突。文章旨在探讨赠与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设置,进而论证了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对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的影响,确定合理信赖的判断标准;论述赠与合同中信赖利益赔偿责任之构成要件及信赖利益赔偿之范围。  相似文献   

3.
赵丰华  谢焕斌 《特区经济》2006,210(7):318-319
本文针对赠与合同的撤销制度作了较为详细与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针对学界争论的有关焦点问题,如是否应对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进一步作出限制,赠与人的损害赔偿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完善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赠与合同撤销权行使条件的基础上,主要论述赠与撤销的任意撤销权和法定撤销权,以及它们的效力影响及行使程序,并对进一步完善赠与撤销权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的合同。以往我国立法机关将其划归于民法的调整范畴内。为了适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今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将赠与合同纳入其中,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专章规定和说明,本文仅针对《合法法》中赠与合同的有关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及说明:一、赠与合同的概念、特征何谓赠与合同?给同法》第185条明确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在赠与合同中,赠与人是将自己的财产…  相似文献   

6.
浅议承揽合同定作人之任意解除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八条基于自由和效率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承揽合同定作人任意解除权。但《合同法》对于该权利的规定过于原则化,特别是关于任意解除权可否预先放弃、承揽合同依定作人的任意解除权被解除之后,定作人对于承揽人的赔偿范围问题,在实践中常常引发激烈的纷争。为了防止任意解除权被侵害或滥用,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平衡并明确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7.
情势变更原则是合同履行的重要原则,许多国家的合同法都有相关的规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国际公约对情势变更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但我国合同法却没有采纳情势变更原则.本文建议我国未来修改合同法时应采纳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8.
论免责事由     
王晓洁 《魅力中国》2010,(35):141-141
关于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原则上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有例外.该归责原则在英美法系中即为严格责任原则。然,合同免责的规定却存在着诸多不足,某些合同的免责事由时不够完善,造成在实践中应用的困难。本文在我国合同法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原则的基础上,从我国现行合同法律关于免责事由的规定出发,将重点放在免责条款的分析上,并对规定中的不足和应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附负担赠与合同性质问题,学界争议颇多.附约束负担赠与合同是单务无偿合同;附给付负担赠与合同中,在给付负担向赠与人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场合,是为单务、无偿合同,在给付负担向赠与人履行场合,单务、双务和无偿、有偿性的问题无从判断.而附负担赠与合同在单务、双务和有偿、无偿问题上之所以特殊,是因为附负担赠与合同本身就是不同法律制度组合的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债务人危害债权实现的行为,有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的权利.它起源于罗马法上的废罢诉权或者说是"保罗诉权",我国合同法第74条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债权人的撤销权制度.在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时,必然涉及到对撤销权的性质、构成要件、程序及效力等问题的理解,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结合有关法律规定,谈些见解,以求更好地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11.
储蓄合同是我国现行法律所没有明确规定其名称及法律适用的无名合同,处理该类合同纠纷应适用合同法总则的一般规定并类推适用类似的有名合同的法律规定.储蓄合同是单务合同、有偿合同、实践合同、要式合同、格式合同,其一方主体具有特定性,存款机构履行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义务须经存款人的请求.储蓄合同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  相似文献   

12.
衡彦娜 《中国经贸》2008,(24):58-58
情势变更啄则是合同履行的重要原则,许多国家的合同法都有相关的规定。《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国际公约对情势变更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但我国合同法却没有采纳情势变更原则。本文建议我国未来修改合同法时应采纳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3.
啜姗 《魅力中国》2012,(32):76-76
侵权是仅次于合同的债的发生的原因。但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私法的领域里,侵权法相对于合同法而言,却是一个被忽视的课题。涉外侵权之债的法律适用对于当事人的利益影响重大,各国对于涉外侵权之债的准据法的确定原则规定各不相同,而我国对此缺乏比较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分歧。不利于法律的统一执行。我国立法应以侵权行为地法原则为主,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二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条件的选择性冲突规范作为原则来确定我国涉外侵权之债的准据法。  相似文献   

14.
李铮 《产权导刊》2013,(12):39-40
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明确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是一项十分常见的经济活动。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狭义的合同一般仅指民事合同。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下文就该原则及其例外规定,作一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5.
法律部分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主要由法律、各类合同示范文本两部分组成。 我国合同法律制度法律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基本法,它确立了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规范。《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二节规定了民法债权制度,其中合同制度是债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涉及合同的概念,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转让和合同的担保等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规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合同法》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部分包括一般规定、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分析了现行法律规定,然后论证了预售条件对合同的效力及预购人利益的影响,主张预售条件不是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有效要件,在预售人不具备预售条件时,预售合同不必然无效,预售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预购人可以行使对合同的撤销权。  相似文献   

17.
合同的订立形式,是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订立合同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法律规定,比较简单,但由于订立形式亦能影响到合同的法律效力,其中某些含混之处,仍有探讨之必要。有关合同订立形式的法律规定,在我国现行法中,主要见诸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以及其他有关经济合同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对保留“最终解释权”条款的效力与解释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期安 《特区经济》2005,(5):290-291
一、保留“最终解释权”的规定之法律属性1.保留“最终解释权”的规定是否是格式条款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而格式合同是指全部或部分内容由当事人一方单方预先拟订的格式条款构成的合同。所以,格式条款并不一定就是格式合同。因而可以理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名称各异,如德国法称为一般契约条款,英国称作标准合同,美国法、法国法、日本法则叫附合合同、附意合同,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采用标准条款的提法。然而,我国合同法没有采用格式合同而是格式条款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2001年通过的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借鉴民事合同保全制度的规定,引进了税收代位权、撤销权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相似文献   

20.
"公物赠与"遍及国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及其它与"公"字沾边的单位组织行为之中,法律规定凸现盲区,形成涉公物"财产黑洞"和"权利黑洞".赠与的正当性是赠与行为的道德与法律底线,赠与行为的正当性表现在目的适利、赠与人适格、数量上适度、质量上适德、程序上适规、动机上适善.基于我国国有财产及集体公物流失严重的现状,应当借《物权法实施细则》制定之良机,对物权法中涉及公物处分权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彻底堵塞因"公物赠与"和"公物受赠"而诱发的法权"黑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