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秘书》2012,(4):50
根据上海市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业实施意见的要求,虹口区科委以"大学生数字创意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苗圃"两个项目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服务对象范围,降低科技创业门槛和成本,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  相似文献   

2.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基于国家对创新创业计划"公益助学"项目的实践,综合分析其运作模式及流程,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存在的社会认知度不高、资金筹集难度大、组织运营困难等问题,从学校、社会以及创业者自身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大发挥公益创业的力量,进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有效策略,这也是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高效实施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组成创业团队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因此了解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运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对创业团队进行建设和管理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众创空间以市场化经营机制、广泛的资金来源和互联网技术支撑等特点适应了当前"两创"的要求,是推进"两创"的关键举措。众创空间在高等院校中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高科技、网络化、低成本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晚,仍处于摸索阶段。本文针对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14):254-25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能力。高校学生具备创业思维能力既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本人就业问题,又能减轻国家及政府负担。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针对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主要是先进的销售、先进的管理、先进的团队合作模式等方面的认识提高,促进快速发展。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个综合训练过程,需要各行业专家尤其是成功企业家的参与,而将这些高端人才请到课堂给大学生上课是不可能的。可以采用慕课教学模式,发挥慕课的在线大规模优势,将创新创业课程推向所有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18):196-198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以来,创新创业的热潮也只增不减,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人群,在当今经济发展但就业不容乐观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为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将调查对象定为江西省南昌市返乡创业大学生,深入分析南昌地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及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有效对策,希望借此能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中的资源瓶颈问题,提出了有效利用医学专业实验室进行医学生特色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创业实践与专业实验"双融合"平台模式,将医学实验室资源应用到"双创"项目中,使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围绕创新创业项目组成创业团队,发挥各专业特长,实现创业落地。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20,(4):254-256
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更有一定优势。高职院校建立成果孵化体系,科技创新是主要的创新创业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的现状,指出存在项目成果的转化率低,缺少一批高质量的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团队需要克服盲目乐观,孵化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将区校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基地打造成"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并进行了具有服务性和开放性的运行体系设计;归纳了通过"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新训练、技能大赛、技术研发",拓宽创新创业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8,(12):220-223
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重‘项目’轻‘人’"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首先厘清了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与概念,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位一体目标: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管理能力+N种个性化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维立体模型,通过在专业课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培养方案和实施项目+基地双轨制四个维度阐述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黄安静  方慧 《价值工程》2021,40(33):8-10
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团队协作、组织氛围、管理机制以及领导关系与提升组织绩效密切相关.通过对广东省208个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发现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价值观与组织绩效存在密切的关系.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体系和加强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等改进对策和实施建议,以期为大学生公益创业中的团队价值观与组织绩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第四次创业大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积极投身于此,团队式创业成为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形式的首选。本文以大学生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现有创业团队建设文献并结合自身创业团队建设管理的经历,指出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匮乏、结构不稳定等五大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五项解决对策,以期能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8,(16):185-187
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得到了更多创新创业训练机会,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效果值得探索。当前,主要暴露出大学生创业基础素养亟待提升、高校配套政策和支持力度有待优化等问题,需要高校从增强认识教育以端正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价值观、完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等层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要素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许静 《管理观察》2017,(13):133-135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尽管国家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推出一系列"互联网+"行动计划,本文正是在基于"互联网+"基础上,来探析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教育的改革和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沈阳建筑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教育理念不够成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更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文在论述沈阳建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庞艳华 《企业导报》2013,(4):223-224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将创业精神内化为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志,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8,(1):189-191
移动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视角、新空间。高校推动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向社会输送创业型高素质人才;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应充分研究分析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成果,打造"专业+实践"师资团队,加强信息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APP,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模拟创业是最理想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大创”项目,模拟了“小微型”软件公司的创业过程,并使团队成员在其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提高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技能,以及企业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国家、高校、个人不同角度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征入手,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和内容,总结现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