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FDI渠道和进口贸易渠道实现,并受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利用2009—2017年中国20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知识溢出和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工业全行业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看,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有负向影响,两种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均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而增强;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两种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都不理想,而且进口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加而减弱。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内资企业加大R&D和新产品开发投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更好地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应加快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DI引入,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环境,进而有效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产出的高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和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对1998~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13个细分行业中FDI的创新溢出和门槛效应进行检验和测算,结果显示:FDI创新溢出效应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中存在明显差异;行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市场竞争程度对高技术产业FDI创新溢出效应皆存在门槛效应,具体而言,当内资企业行业技术水平超过0.756的门槛值后,FDI创新溢出提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当内资企业的人力资本跨过的7.79门槛值后,FDI创新溢出效应出现显著的跃升;FDI创新溢出效应只有在市场竞争程度较激烈(赫芬达指数〈638.0)的行业才更为明显;与人力资本、市场竞争程度相比,行业技术水平对FDI创新溢出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溢出效应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生产微笑曲线的低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自身的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被认定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文章利用1991-2012年中国技术创新方面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了FDI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自主RD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资在整体上对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无非常明显的溢出效应。我国必须努力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培育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必然趋势。文章利用2006-200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FGL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FDI确实带来了产出的增长,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效应不显著。本土的自主研发投入无论是对产出效应还是对技术溢出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制约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但是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皖江城市带FDI并没有通过本土的研发资本投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门限模型,从金融发展与多维度吸收能力视角实证检验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FDI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金融发展和吸收能力"门槛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经济发展3个维度的吸收能力均存在最低门槛,小于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跨越门槛后,呈正向FDI技术溢出,FDI技术溢出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而增强。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最低门槛值,小于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越过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为正;而金融发展超过某一临界值时,FDI技术溢出效应发挥会由正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涉及输入型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把制造业27个行业根据OECD标准按技术含量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及低技术四组取样,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组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确实存在,而且技术外溢效应容易发生在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对溢出存在负面影响,但这一负面影响会随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8.
技术溢出是FDI影响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利用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引入与内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大的外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大R&D的投入额有利于技术溢出;独资化企业不利于当地企业获得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开放度与溢出效果不成正相关关系,外资政策的制定不应一味强调引入外资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为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技术溢出效应,选取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FDI渠道的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升级,但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际研发资本相比,本土研发作用有限,甚至阻碍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外国研发和本土研发均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垂直升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外资集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提升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FDI集聚对技术溢出可以产生包括促进人才引进与流动、促进技术引进与开发、引进更多的创新资本、提供竞争压力和督促当地企业作学习努力等在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春柳 《全国商情》2008,(10):104-105
本文主要对外资集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提升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FDI集聚对技术溢出可以产生包括促进人才引进与流动、促进技术引进与开发、引进更多的创新资本、提供竞争压力和督促当地企业作学习努力等在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FDI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选取2008年我国31个省市区3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竞争分析框架,分析发现:外资企业对我国内资企业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但并不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市场共同度、资源相似度越高,则溢出效应就越低,挤出效应越大,且溢出效应可能小于挤出效应。因此,我国企业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以提高资本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摒弃模仿式战略,走差异化道路;也要合理地引导FDI的地域行业分布,以形成外资与内资企业适度竞争、相互学习的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8~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从外资的资本供给和技术溢出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FDI的资本供给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1998~2000年高技术产业FDI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的资本供给效应,2001~2006年高技术产业FDI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再显著,但是资本供给效应为正.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本和出口对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近年来受到颇多怀疑和争议.对中国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量化研究,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FDI战略并未收到成效.加大投入培育企业研发能力,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内部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来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是实现我国企业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按东道国研发资本密集程度划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不同作用和机理,并利用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都能够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人力资本消化吸收;虽然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将Barro和Martin的领导者-追随者模型扩展至包含外商投资部门,构建了技术差距对FDI溢出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对于存在不同程度技术差距的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作用不同;当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过大时,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会产生更显著的技术溢出,反而由于东道国企业难以吸收而抑制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水平溢出和后向关联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内资企业是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来源;外资出口企业强势的竞争力、形成的买方市场势力、以及其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是外资企业出口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研发外部化的发展,企业的创新活动由过去的内部创新向开放式创新发展。本文基于国泰安中国非上市公司数据,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市场竞争、负债率和资本密集度的情况下,分析了外资研发、制度环境对我国工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自身的R&D投入对其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较小;外资研发对我国企业创新没有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制度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与企业的创新产出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产权结构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有微弱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样本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整体较低,且成果转化效率低于技术研发效率;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并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均显著;这种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均显著,而中部地区仅在成果转化阶段显著,西部地区仅在技术研发阶段显著。因此,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化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应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台资对福建省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高了福建省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示范和竞争作用,提升了福建省企业的技术水平;带来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并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台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还不显著。要努力促进台资的技术溢出能力,提高福建省内资企业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