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中国古代的垄作耕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 中国的垄作耕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大约创始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春秋战国,大发展于秦汉至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时代达到成熟阶段,(二) 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它在防旱抗涝、用养结合、通风透光、加厚耕层等方面,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它在垄作技术上积累的丰富经验,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三)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耕作方法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条件。因此,垄作耕法只能作为整个耕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地加以运用。从东北地区来看,逐步建立一个深松、翻耕、耙茬、免耕相结合,垄作与平作相结合的完整的耕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四) 中国固有的垄作耕法,由于耕具和动力的限制,还存在着耕作层浅和犁底层硬的问题。在加大动力、改革工具的条件下,采用以“间隔深松”为特征的垄作深松耕法是改革固有垄作耕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1牧草种植机械化技术解决方案。传统的牧草种植过程中,主要以机械化翻耕、耙地、播种和镇压为主,整地强度大,土壤水分蒸发严重,保墒能力较差,并不适合干旱地区特别是牧区的牧草种植。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引入牧草种植全过程,实施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的机械化技术措施,采用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具一次性完成土壤底部疏松和浅表层旋耕或耙地处理种床土壤的整地作业,然后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气候干燥,降雨量稀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严重板结,耕作层变浅,黑土层逐渐减少,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能力逐渐下降。为了加速农业生产用地生产能力的恢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国家在旱作农业区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覆盖田间,减少对土壤的翻耕,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蓄水能力,确保作物不论是在干旱季节还是洪涝季节,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玉米免耕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要点,然后论述了推广应用前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玉米免耕栽培是指农田土壤在未经翻耕犁耙的情况下进行播种施肥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方法,是集化学除草、秸秆还田、节水保墒技术于一体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该法省去了传统玉米播前的犁耙工序,使农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双抢”农忙期间轻松种地,抢上季节,避过秋季“卡脖子”旱天气,给农民带来了增收实惠。据了解,河池市农业推广部门近两年来共发动农民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累计60多万亩,增产玉  相似文献   

5.
玉米免耕栽培是指农田土壤在未经翻耕犁耙的情况下进行播种施肥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方法.是集化学除草、秸秆还田、节水保墒技术于一体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该法省去了传统玉米播前的犁耙工序.使农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双抢”农忙期间轻松种地,抢上季节.避过秋季“卡脖子”旱天气.给农民带来了增收实惠。据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在南方水稻产区,我们的机具不但能稻茬种麦,而且能麦茬种稻。原来种水稻是犁、耙、放水、育秧、插秧,我们则水稻旱作,直接播种,出苗后再放水,收了稻子种小麦,收了小麦种稻子,收了稻子不想种小麦,也可以种油菜、小白菜等其他品种,而且能间作套种。"在鑫乐机械设备公司的办公室里,董事长许淑玲正在介绍该公司研发的"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在南方水稻产区推广情况,采访不时被电话打断,"抱歉,现在是播种季电话多,都是谈业务的。我们最早研发这款  相似文献   

7.
一、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创新的内容及效益1.技术创新的内容。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又称“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是由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郭玉研究员在“六五”期间主持研究开发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该项技术创新将栽培、耕作、肥料、植保、微生物、农机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大豆生产的传统常规技术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中包括改平翻为深松垄作,改表层浅施为测土深施肥与叶面喷施肥相结合,改单条平播为垄作双条点播,改以往不防或单一防治病虫害为病虫草综合防治,并辅之以与上述改革措施相配套的农机具等…  相似文献   

8.
《上海农村经济》2008,(7):47-47
从2002年农业部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项目以来,中央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7亿元,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062万亩,免耕播种面积约1亿亩,带动机械化秸秆还田3亿亩。 保护性耕作是我国正在力推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耕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一、选好土地,施肥做厢。应选阴凉湿润、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地栽植,如潮泥地、黄泥地等。一般亩施腐熟堆厩肥3500~4000公斤、草木灰50~60公斤、过磷酸钙35~40公斤怍底肥,结合整地翻入土中。将地翻耕晒白、碎细靶平后做厢。厢宽1.7~2米,厢沟宽27~30厘米,深23~25厘米,厢长视地而定;厢面开8~10厘米深的播种沟.沟距(即播种行距)17~20厘米,沟中再亩施腐熟入畜粪尿1500~2000公斤。  相似文献   

10.
<正>土壤准备土壤准备包括前茬处理、翻地、深松、旋耕、耙地、施基肥、喷洒杀虫剂和除草剂等作业,做到深耕细耙、土细沟直,为玉米生长提供一个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同时,还可减少病、虫和草害的发生。1.前茬处理。南方地区种植模式多样,在前季蔬菜、小麦、大麦、油菜、蚕豆、马铃薯等作物预留行间抢墒直播或移栽玉米;未种植的预留空行,可冬季深翻晒土(炕土),疏松土壤,播前平整后播栽;净作和宽厢(如双六0)种植便于机械化作业,可条带旋耕后,机播或人工播栽。前作为水稻地时,水稻收获后及时作厢作沟排水,免耕或垄作。此外,部分地区回茬玉米推广贴茬挖穴直播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麦类作物起源于西部地区,江南本无麦。今天,麦类作物在江南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传入和推广始于六朝时期。通过对六朝时期江南麦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以下一些问题:1.永嘉丧乱后,由于大批北人南下,麦作业在江南兴起。除民间的传播以外,政府为解决粮荒也常下诏督麦,促进麦作的推广。2.麦作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在建康周围和京口、晋陵之间以及会稽、永嘉一带,这与北人的聚集有关。3.由于当时尚未解决水田旱作的技术问题,麦作在江南没有得到迅速发展,稻麦轮作复种的耕作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12.
水牛论     
水牛在我国自古为农家宝。《农桑衣食撮要》说:“一牛可代七人之力”。水牛吃粗耐劳,性情温驯,水田耕作至今离不开水牛。它虽然行动缓慢,但耐力强而持久,一头壮年犍牛日可耕水田4—6亩,旱地6—8亩;能拖1.5吨重的胶轮车行60公里;在泥水没膝的水田中耕耙,每小时犹可达0.4——0.5亩。水牛的四肢运动搅拌了土壤,为精耕细作获高产创造了条件,而目前的机耕尚不能达到这一质量要求。可以说,一头水牛是一部不需要能源的小型“活拖拉机”。水稻田的地块一般都比较小,尽管水牛体重行缓,耕作效率较低,但却能保持田面成水平状,是耕种小块稻田的有效和经济的工具。七十年代,我国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制度是农业战略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围绕着我国的耕作制度改革应该走什么路子,开展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一种意见认为: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以美国韩丁式农场为蓝本,走大型机械化一年一作的路子。他们认为间套复种是“华而不实”、“得不偿失”;认为全国盲目乱改耕作制度是粮食增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耕作制度改革是“一大灾难”,因而主张南方回过头来走稻麦两熟的路子,华北平原走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的路子。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三十年来耕作制度改革要看到成绩和主  相似文献   

14.
水稻多效唑的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效唑是一种新型的作物生长化学调控剂 ,也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延缓物质和多种杀菌剂 ,具有多能、低毒、安全、简便、可靠的使用效果。对水稻生产有明显的“控长促蘖”作用 ,并兼有抑制杂草 ,促进矮化壮秧 ,早发增穗 ,增强抗性等作用。现将水稻多效唑的正确的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一、整肥秧田秧田要施足底肥 ,采取有机肥和无机肥搭配 ,氮、磷、钾配合使用。同时要提高耕整质量 ,翻耕晒垡 ,耙平耙细 ,干整水平 ,达到上虚下实 ,软硬适中 ,厢面平整 ,创造泥熟、田平、草净的良好生长环境。二、确定播量不同的播种量与矮化壮秧有直接影响。常规…  相似文献   

15.
自然免耕是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运用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模拟自然土高肥力机制而获得的能普遍高产的特殊耕作技术,是“土生万物,地力常新”的奥妙所在,近年来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众所周知,当生长繁茂的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使自然土开垦为农业土时,地面覆盖率大大下降,土壤水热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有机物质迅速矿化分解,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水分蒸发损失严重,致使土壤由湿变干,由干变硬,由硬变板,由板生裂,于是精耕细作、灌溉、施肥就成为人们维持土壤肥力所必须采取的手段。为加速  相似文献   

16.
旱稻通称陆稻,是一种既适宜于水田种植,又可在旱地栽培的稻类新品种。去年贵州省思南县文家店镇农技站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巴西陆稻试种获得成功,亩产477千克。实现证明,巴西陆稻抗旱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株高113~130厘米,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德大粒多,结实率高,全生育期127天,特别适合在我省“望天田”地区推广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分述如下。 一、精细整地。于“立春”前后耕翻土地,播种前一星期重新翻耕后整成宽2米左右的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平整、土中无杂草。  相似文献   

17.
近日,沭阳县对当地农民增收途径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许多农民致富招数异彩纷呈。一是高举农技创新的“旗” 华冲镇官沟村于1999年从徐州甘薯研究所引进脱毒徐薯18号种植,使甘薯产量增加20%以上,目前,全县脱毒甘薯面积已达10多万亩;吴集镇范庄村一农民采取多茬立体复种,在自家的350平方米大棚内实行“白玉春萝卜-西葫芦-无籽西瓜”立体栽培,创造出年收入超1.2万元的高效益;刘集镇张大沟村一“种养大王”刻苦钻研,采用“鸡粪喂猪、猪粪养鱼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稻作生产由于具有投资省、工量低、经济效益高,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考查,它至少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原始采集经济时期,人类就把野生稻列为采集食源的主要对象。进入农业经济以后,劳动人民驯化栽培,逐步摸索出耕作经验,并扩大了耕作面积。这样,稻作生产便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稻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湿,在水利和其他条件不能满足时,发展稻作生产就有困难。殷商时代,“禾、稷、黍、麦、稻”,稻处五谷之末,唐中叶以后,稻作才开始向前发展,宋代则是稻作生产勃兴的阶段。我们今天采用的一套稻耕技术,基本上都是宋代稻耕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江南水乡是当时稻作发展的中心,江南稻作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国内南北经济重心。两  相似文献   

19.
实践表明,地膜栽培生姜具有“四保”(保温、保土、保水、保肥)、“二高”(高产、高效)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其栽培方法是: 一、优选良种。一般应以黄姜为主体,适当搭配白姜等高产优质生姜品种。 二、精细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平地或缓坡地作生姜地。开春后姜地深挖(40~50厘米)坑土,结合整地亩施牛圈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草木灰200~300公斤作底肥,并肥土混均,耙细整平。播种前利用雨后开沟(沟宽10厘米、底要平)筑埂,埂要打紧,以不倒不垮为宜。 三、姜种处理。“惊蛰”前将姜种从窖中取出  相似文献   

20.
农户承包耕地地块零碎分散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河南省信阳地区而言,一个农户承包的耕地少则三五块,一般十几块,多则三五十块。承包耕地分布有远有近,有好有差,有山坡也有水田。有的一块田地分成若干小块,户户各占其一;有些山区农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承包很小一块土地,极不方便,干脆弃而不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分配时要求绝对平均搭配造成的。这种搭配确实是“平均”、“公平”了,但是也给耕作、管理、规划等带来了不便,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发展规模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干部群众对此都有反映。这是土地承包经营工作中应该完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