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你处于多么卑微的状态,只要你有了梦想,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初次见到俞敏洪,还是在2005年的春天,中关村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一年,他获得了"最值得尊敬的教育人物"殊荣,在颁奖典礼上,他说:"也许我们会有勇气,也许我们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有所作为,把新东方在未来真正建成一所好的私立大学。在我们新东方一直有一首歌,是从来不敢忘记的,叫做‘永远相信未来,永远相信梦想’。  相似文献   

2.
俞敏洪 《中关村》2014,(2):104-104
我现在最担心我跟不上时代,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如果哪一天看到新东方死掉了,只要大家记住俞敏洪还活着就行,我还会努力地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3.
杨柳 《中关村》2004,(12):86-86
加州大学前校长ClarkKerr所做的统计发现,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用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的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团体。而新东方一直的梦想就是构建一所大学。最近新东方向着自己的梦想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商业银行为“新东方”提供了高达一亿的无需抵押的授信贷款,新东方将用这笔资金打造能容纳1.5万名学生的校园,最终将建成一所人文大学。《大学的逻辑》中提到“大学为什么企业常青,有五个原因。一是大学具有最为忠诚的客户和品牌;二是大学有一个持续的核心理念;三是大学又为…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13,(1):16-16
在辞旧迎新之际,温家宝总理视察了中关村,百度的欢声笑语,联想的驻足凝思,他的讲话温文尔雅,像春天般的温暖,“既是带着对大家的想念、对企业的关心,也是寄托着很大的希望,相信中关村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温故知新,25年前温总理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调研,“小荷才露尖尖角”;光阴如梭,25年后中关村已然成为世界瞩目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5.
俞敏洪 《中关村》2009,(6):94-97
又一次,在路上“梦想之旅”,每一年都要走,“梦想之旅”,每一年都在走。从2005年第一次新东方“梦想之旅”开始以来,我们已经走了上百个城市,近百万学生听了新东方激情四射的演讲。也许我们走过的城市早已把我们遗忘,也许我们的声音早已随风飘散,但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条道路,我们进入的每一所学校和每一座礼堂,我们度过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变成了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同时也变成了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营养。  相似文献   

6.
夏颖奇 《中关村》2008,(6):37-37
中关村现在地域面积232平方公里,高科技2企业已经达到了两万家,在中关村这块土地上,我们有很多的大学,国际级的重点大学有30多所,加上普通大学大约70所,国家级研究院、研究所、工程中心有200多个,中关村到现在为止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07家,所以这是中关村的内涵。很多外国人或者是来宾,包括中关村人也经常问到,中关村究竟是什么?过去的20年,中关村是中国的创新中心,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中关村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年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柳  余风 《中关村》2004,(12):85-85
用俞敏洪自己的话讲,“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世界上本没有新东方学校,因未来的人多了就有了新东方。但路不是随便走出来的,而是因为走的人有共同的目的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进,才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新东方也不是偶然成功的,而是因为有着共同理想的一批人,拧成一股绳,通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奋斗,采取得了一点成就”。的确,新东方的成功决不是俞敏洪个人的成功,而是新东方这一个团队的成功,而这也是新东方人所一直追求的。最富激情的老师最初的新东方之所以会成功,最主要的核心是它有着一群真正优秀的老师。这些老师非常的幽默、…  相似文献   

8.
既然人生不是百米冲刺,那就不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但也不能用马拉松的速度去跑。实在累了,就歇一歇,说不定你走出来的距离会远得多。北大一直是我的心灵家园。每到春秋两季的雨天,我一定会开车到北大,在未名湖边坐上一两个小时。学生年代我在未名湖畔孤独地转过几千圈,却没有邂逅过一个雨中佳人,所以当我看到北大学生成双成对从我身旁经过,就有一种欣慰感。还有,新东方的办公地点最后选择了中关村最核心的那栋楼,就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是中国的战略区域,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不过这种共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远未成为每个中关村人,每个北京人,甚至每个中国人的一种天然认识。为什么说中关村是中国的战略区域?就是因为北大清华等大学和中科院的作用。几乎全国的知识精英和科技精英都汇集在这里,几乎全国最优秀的青年都汇集在这里。现在中央讲人才战略,那么拥有70多所大学的中关村就是全国最大的战略区域。人才的作用是什么?人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才掌握着最先进的思想、技术,人才在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是人才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从中关村崛起,深刻地…  相似文献   

10.
马文良 《中关村》2011,(3):22-27
中关村核心区北部起航,寄托了许多荣耀与梦想。期待在下一个十年,中关村历史的创造者们与世界同舞,看风舒云卷,听潮起潮落。我们始终相信:未来,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1.
解惑中关村     
第六届中关村电脑节结束了,为中关村的未来之旅做了一个标记。而且这届电脑节首次启动“中关村论坛”作为探讨中关村发展的一种形式。电脑节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关村,电脑节的式微能否折射中关村发展的一些困惑?——而这些困惑也确实一直在困扰着中关村。中关村将走向哪里?它还像当年一样火  相似文献   

12.
杨柳  余风 《中关村》2004,(12):83-84
新东方的发展正如俞敏洪的那本书名一样“挺立在孤独、失败于屈辱的废墟上”,新东方是从困苦中走过来的。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自己的管理体制,而新东方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令人欣慰的是新东方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从最初的家族化管理到今日的与国际接轨,新东方为自己的腾飞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他背着一兜钱去发工资很多新东方的老教师都有着这样的经历——俞敏洪老师背着一兜子的钱给他们发工资。直到今天陈向东老师对于他第一次领工资还记忆深刻,“当时我们要发工资,俞敏洪背着一个小学生书包,不过他一般不背,拎着,你也许难以想象,…  相似文献   

13.
当我应朋友之邀,于本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六,即9月27日,走进位于北京赛特广场8楼的 IEI 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去结识董事长梁杰时,看着公司里一张张紧邻的中间竖着隔板的办公桌,即使是梁杰的董事长办公室里,也不过摆放着一张简单的写字桌(下边有抽屉的我才肯称为写字台)和几张没有任何遮挡的书架,当时我就想,这就是在中关村科技园里充满创业精神的高科技企业吗?特别是同梁杰及其员工聊天时所感触到的那种平静的心态,越发使我不大相信他们怎么会拥有那样大的创造力。因为,我喜欢激情燃烧。神秘的中关村,一直给我留下始终在燃烧的记忆。但记忆终究是记忆,现时的感觉在提醒我,  相似文献   

14.
一直有朋友在问我,如果你说的危机到来了,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说实话,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一年下来,我发现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很惭愧,最后的答案也许是,如果危机可以那么容易就避免,那么危机也就不再是危机了。面对真正的危机,我们无处可逃。  相似文献   

15.
王宏甲 《中关村》2008,(7):88-91
曾读卢梭,知有“思想启蒙”,没想过歌声也能启蒙。我是首次从邓丽君的歌声感受到一种启蒙力量。也许她本人从未想过她的歌声具此力量,但这种力量是确切存在的。我想我应该为邓丽君郑重地写下一篇文章。她是值得我们和后代永远尊敬的。  相似文献   

16.
是谁组织着中关村的电脑卖场?当然是海龙、硅谷、太平洋、鼎好,还将有科贸,中海园……还会有更多的卖场吗?长久以来,中关村发展一直面对着“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路线问题。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中关村依旧是一个买卖电脑的地方,是一个商贩云集,货车扎堆的电脑超市。显然,在高层决策者的宏观思考与普通民众的刻板印象之间,中关村的形象和将来是错位的。  相似文献   

17.
寄语中关村     
中关村寄托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关村每天都在讲述着“关”于“中”国和地球“村”的故事。今年3月是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周年,我们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家,纵横议论中关村的未来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德禄 《中关村》2013,(11):32-33
我对于中关村发展模式有几点思考:一是中关村与硅谷的区域个性,二是中关村学习硅谷的独到之处,三是中关村园区管理机构的作用,四是中关村成功发展的三模式。  相似文献   

19.
春回大地,中关村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春节后再度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时指出:“创新是中关村的灵魂,引领是中关村的责任,走向国际是中关村的使命。”我们在编辑《中关村创新谱》时惊人地发现:所接触的100多个时代先锋人物,无论是陈春先、柳传志、王选,还是王文京、李彦宏、张朝阳.抑或杨元庆、俞敏洪、邓中翰……有一个鲜明的“共性”——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思想解放,冲破樊笼,是成功者的动力之源!逝者如斯,未来无限。中关村人定然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漂亮地转身”,续写辉煌,让思想解放的大纛高高飘扬!  相似文献   

20.
沟通断代史     
《信息产业报道》2004,(5):10-13
科技,是一种永远无法预见和限定的力量。在我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沟通方式的同时,新的疑问同样也会产生明天我们还能怎样沟通?明天我们还会用什么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