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三软煤层巷道的基本特征、失稳机理及常用的支护方法,以期为煤矿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控制给予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11205工作面是军城煤矿在薄煤层大倾角坚硬湿滑底板条件下投入的第一个综采工作面,倾斜长度162m,煤层平均倾角25°,最大35°,属倾斜-急倾斜煤层,直接顶为泥岩,直接底板为八灰,在回采过程中有少量底板水,导致底板湿滑。文章结合军城煤矿大倾角综采工作面通过调整倾角达到设备防滑的成功实例,为相似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的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3.
郑新煤电公司所采的的二。煤层赋存极不稳定,煤层巷道普遍采用沿底掘进,单一的被动支护方式难以控制巷道顶板离层及巷道变形,针对该种情况,提出煤巷差异化支护技术,文章详细阐述了差异化支护的基本原理,针对差异化支护在12208下付巷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取得了较好支护的效果,值得在“三软”煤层巷道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有些矿井存在落差较大的断层,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文章分析了断层带区域煤岩的破坏状况。以新集一矿150905工作面F-525断层为工程实际,现场采取了安全有效的过断层技术措施,保证了该工作面顺利通过F-525断层,对煤层开采相似条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神东乌兰木伦煤矿综采工作面情况,设计合理的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监测方案。通过12305工作面实测数据整理及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统计通过对12305综采工作面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为9~11m,平均来压步距为10m。工作面停产或因为各种原因长时间不能顺利推进时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将会缩短,一般为7~8m;一般前一次来压步距短则下一次来压步距长;工作面在推进速度快的情况下来压步距将会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6.
张纪井31501煤柱工作面位于+900m水平北翼一采区,该工作面采用单一煤层一次采全高倾斜长壁开采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综合机械化采煤,平均采高2.3m,循环进度0.5m;俯采期间采煤机行走滑靴使用高碳钢焊条焊接增高钢板,逐个加厚50mm,减小倾斜角度5°左右;在支架前挡板防滑眼固定行程500mm的千斤顶配合移溜,一是增加移溜力度,二是起到支架侧压溜子作用,控制溜子煤帮侧倾斜;质量管理采用质量"三级验收"和支架测压及顶板管理;本次俯采工作面的实践,尤其是大角度的俯采工作面的试采成功,给此类工作面采煤机等设备的选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开发》2019,(8):105-107
为妥善处理三软煤层工作面冒顶问题,文章通过现场实测等方法进行研究,找出了综采工作面巷道局部冒顶的原因是巷道太高、支护慢、顶板破碎、淋水等,然后,提出了控制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33):111-113
综采在倾斜煤层中应用具有一定困难并且效果差,采用伪斜布置,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梅花井煤矿116103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工作面倾角达20°,工作面采用伪斜布置后,有效的保证了支架、刮板输送机稳定性以及采场压力的稳定。可见,采取合适的伪斜布置综采工作面,是综采工艺得以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复杂煤层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的探索研究及在某矿7216综采工作面的实践,总结出了综采工作面下对接切实可行的技术,应用此技术综采工作面使资源回收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实现综采工作面的稳定持续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党亚堃 《价值工程》2021,40(16):120-123
为研究煤层开采前后"两带"发育情况,新疆某井工煤矿进行了煤层顶板覆岩破坏高度及特征实测工程.该工程利用钻孔冲洗液消耗量为主要测试手段,辅以钻孔水位、岩芯观测等多种测试方法,研究该矿B4、B3煤层回采工作面的顶板导水裂隙带及垮落带发育规律.对照钻孔表明:当B4煤层回采后、下组煤B3煤层回采前,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117.31m,垮落带发育高度为44.31m;当B4、B3煤层均回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113.04m,垮落带发育高度为47.04m.该"两带"探查结果不仅有利于矿井今后工作面涌水量的预计,更为顶板涌水探放、水源的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崔刚 《价值工程》2015,(11):133-135
平煤集团六家煤矿井田范围内可采煤层较多且煤层间距较近属于近距离煤层,煤层间相互影响作用明显,本文主要研究的六家矿SⅡS16-7工作面运输顺槽,在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量就很大,在工作面回采时巷道围岩稳定性更差。通过对巷道变形进行松动圈测试,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巷道在内错距离为2m、4m、6m三种情况下的围岩变形分布情况,确定了6-7煤层回采巷道的最佳布置位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煤层柱状图得出了回采工作面上方关键层的位置,为数值模拟及关键层位置的设定提供了参数.采用软件模拟了1202工作面关键层的破断特征,得出了1202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42m左右,同时对同采深、顶板岩性不同工作面关键层破断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当均质度、强度和弹性模量较大时,工作面初次垮落的步距较大,且其裂隙带的高度和影响范围均较大,显然其矿压显现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一、应用背景内蒙古双欣矿业有限公司装备的大采高综采设备,根据设备安装要求,切眼断面需达到宽×高=9500mm×4300mm,大断面一次成巷最关键是顶板控制技术。根据以往工作面切眼施工及设备安装经验,对工作面切眼施工及安装准备做进一步设计调整,以保证巷道施工及工作面安装顺利进行。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2-2上煤层厚度5.07-9.88m,平均厚6.05m,煤层倾角0°30′~2°,平  相似文献   

14.
翟中超 《价值工程》2015,(19):139-141
目前正处于煤炭行业的寒潮时期,各地煤炭企业亏损严重。为了响应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煤炭企业在该时期生产过程中安全方面更不敢出一丝的问题。由于综采工艺相比其他采煤工艺而言大大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所以,综采工艺往往是工作面回采的首选。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中马村矿同样采用了综采工艺对211021工作面进行回采。211021综采工作面为顶层工作面,并且所采煤层煤质较软,初采初放期间遇到了三条断层。下面就211021综采工作面回采初期的技术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5.
75213工作面在里面(分里、外面,中间需要跳面)回采过程中,发现全面项板为10—1.5m的夹矸,夹矸上面为1.0—2.0m的炭,下面为20—2.6m炭,工作面支架型号为WS1.7—1.2/2.8型掩护式液压支架,为有效控制顶板,需逐步、全工作面破顶。  相似文献   

16.
张海军 《河北企业》2013,(12):112-112
<正>一工作面概况1.工作面概况。174104工作面位于大淑村矿工业广场东,战备路至塔子村公路的交叉点处,工作面南起F9断层,北至三采区回风下山保护煤柱,东部为未开采区,同层西侧为174102采空区,西侧上方为172102里积水采空区,上覆下伏各煤层均未开采。直接顶板:直接顶板为野青石灰岩,浅灰色,致密,含海百合茎化石。厚度1.7 m~2.5 m。老顶:老顶为砂质泥岩,呈黑色页岩状,夹菱铁质结核,厚度为2 m。直接底:直接底为细砂岩,呈深灰色,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水平层理,致密,含较多粒状黄铁矿结核,厚度为2.5 m。  相似文献   

17.
张海军 《河北企业》2013,(8):133-133
<正>一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概况174405工作面位于大淑村矿工业广场东南方,工作面外段在后塔子村下,工作面里段位于塔子村东南方的农田下,地表无重大水利设施,大部分为农田及村庄建筑。1.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工作面位于大淑村矿井田四采区的最深开采阶段,为四采区的首采工作面。工作面北以F22断层为界,南以F14井田边界断层为界。工作面上覆及下伏各煤层均未采掘。2.围岩特征。直接顶板为野青石灰岩,浅灰色,致密,含海百合茎化石,厚度0.6m3.2m。老顶为粉砂岩,呈深灰色,  相似文献   

18.
前言 采煤工作面遇有软岩底板时历来为煤矿支护方面的难题,由于底软给工作面支柱带来了承载力小,支柱钻底,尤其是回撤支柱十分困难,因而造成了工作面循环进度慢,从而造成了工作面顶板抻开、破碎严重,也影响了产量。东荣二矿高一队在回采南翼采区16层时,即遇到了底软支护难的问题,为此W双鸭山市煤炭管理局与东荣二矿合作进行此项底软支护方面的课题研究,通过高一队回采南翼采区16层3面、4面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高档工作面底软时的支护方法,应用到回采该16层5面、6面、7面时,取得了较好效果,分别创出了高产。  相似文献   

19.
中底层回采工作面煤层注水,一般适用于裂隙发育较硬的煤层.通过煤层注水可以有效减少工作面回采煤尘的发生量.将水注入煤层裂隙和孔隙中,湿润煤体,使其强度和脆度降低,塑性增强,当煤体受到外力破碎时,脆性破碎变为塑性变形,从而减少浮沉的发生量为目的.本文以九里山矿14102工作面煤层注水为例,介绍了中底层回采工作面煤层注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鲍济洲 《价值工程》2014,(26):109-110
81215工作面留设小煤柱开采巷道布置设计方案和技术改造,对搞好大、中、小接续,薄厚煤层合理搭配,提高煤炭回采率,确保矿井持续稳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对81215工作面从计划、设计、准备到生产管理全过程进行了科学技术论证并确定了施工方案,通过工程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采掘布局和生产技术管理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