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经济发展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分析了90年代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探讨了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趋势。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江苏省在极化作用持续加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扩散效应已开始显现,从而使核心—边缘结构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广告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的商品打入中国市场,其庞大的销售攻势.使其广告宣传一直冲杀在最前沿的阵地.广告成为外国商品长驱直入中国市场的最有利武器之一.中国民族企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努力,他们在西方列强军事,经济压迫的夹缝中,在同外国资本家的长期竞争中发展起来,广告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国企业不干落后,积极面对,采取各种营销方式与外国企业竞争,其中广告也成为它们与外国企业竞争的一个手段.这期间,中外广告在创意方面出现了一个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罗志田 《开放时代》2001,1(9):69-75
20世纪20年代,学界针对胡适开出的“国学书目”,展开了一场争议。这次争议不仅涉及到当时刚兴起的整理国故运动,且与同时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刘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3,(9):81-83,90
传统农村社会存在的人地持续性冲突不仅反映的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而且是一部分富农与贫农的关系。因而,在农村制定阶级划分标准并准确进行阶级划分是中共进行土地革命的社会结构背景。在各阶级中,富农因其经济地位及土地经营模式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颇受关注。准确解读20世纪30年代中共围绕富农的文本政策,既可以理解中共的政策实施及失误,同时也可以解读出乡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线条。此间,张闻天的文本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审美标准规范下,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普遍具有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审视那段文学历史时却惊奇地发现,当时的文学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这种浪漫主义的突出表现是,英雄们总是被塑造成智勇双全、能文善武的“超人”,他们都有着在战争中传奇式的冒险经历,大都有一段体现“革命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且通常采用现代版的“英雄美人”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汇率的重大调整及其影响,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瞩目。在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发展过程中,国际社会有关国际汇率协调的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从重点关注汇率水平的调整转变到强调全球经济均  相似文献   

7.
曾凡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134-138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失业严重。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设立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被国民政府赋予解决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大使命。就业训导班声势大、力量强、目标明确,部分反映了国民政府试图纠正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努力。然而该班的设立因被动、临时、人数有限,且并不触及就业问题的根本,而成为国民政府安抚学生和社会情绪的又一项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治江南水利者,必先治吴淞江。”吴淞江作为太湖的泄水干道.因关涉江南各县农业生产的稳定,受到政府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环境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系变迁进行了考察.而对民国时期有关该流域的水利治理则鲜有专门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吴淞江流域的环境变迁与水利治理出发.兼顾太湖水利局、地方政府与绅商三者的相互关系.从一场有关水利工程的历史争论中.揭示出民国初年地方社会错综复杂的群体关系与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9.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学界以“后”相标榜的各种理论思潮风起云涌,似成蔚然大观之势,但实际上当中国后学的始作俑者从西方现代理论自我反省的边缘地带获得沟通两个世界的合法通行证时,却抛弃了后现代理论本应具备的有效反思能力;其后风行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不但在西方的各色殖民话语面前显得身份暧昧,又与中国自身文化脉络中的种种遗绪纠葛不清,同时还不知不觉地承担着在中国将现代化叙事进行到底的奇特使命。因此有必要厘清这些流行于中国知识界的后现代思潮藉以确立自已身份所依附的理论形态,以及他们在表述过程中所形成的角色位置。同时作者认为,在历史研究领域,弥散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史学之间的对传统社会中民众记忆与日常生活进行复原式寻究的动向,却多少折射出了一些“后现代”理论的批判能量。  相似文献   

10.
吕新雨 《开放时代》2012,(1):119-142
本文针对秦晖先生对“雅典(罗马)道路”与“古代福利国家”的叙述,从历史的角度探究了雅典和罗马的奴隶制度、小农与海外军事霸权的关系是如何决定其民主、共和与国家福利制度的,在秦先生的论述背后实质是“亚细亚专制主义”的理论阴影。本文讨论了“亚细亚专制主义”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更从中、苏(俄)20世纪革命的历史中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互为镜像的论辩是如何直接地介入到具体的历史实践中。这样的论辩并没有结束,它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版本“脱亚入欧”的“普世道路”的方式继续延伸。因此,对“亚细亚专制主义”的重新批判,就不仅仅是学术的问题,更是现实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