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阶段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单位GDP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来体现中国环境质量的好坏,以人均GDP为影响变量,构建了6个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实证研究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不同研究阶段以单位GDP三废排放所体现的环境质量与人均GDP之间遵循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工业三废排放水平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中工作中的关键指标,本文分析了2005~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总量及比重变化趋势、单位GDP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废物产生总量逐年上升。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单位GDP废气排放量、单位GDP固体废物产生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环境经济》2014,(1):64-67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4万多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与此同时,江苏是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省份,有着“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高”的特殊省情,年能源消耗约占全国的9%;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列全国第3和第9位,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位居全国前列。与其他地区相比,江苏资源瓶颈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水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了控制水污染,对中国未来废水排放量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影响废水排放量的潜在变量中筛选出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三个关键预测变量,采用1998—2017年中国省域数据和基于任务相关性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各省份废水排放量趋势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保持线性回归模型的可解释性,并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RMSE、MAE和MAPE分别为0.0882、0.0643和0.5533)。预计全国年废水排放总量2025年最低将达到9081209万吨,最高9903864万吨;2030年最低将达到10864311万吨,最高13081922万吨。政府部门可根据预测结果制定废水减排计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东莞市3项环境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结构驱动的影响,发现1982~2007年东莞市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和大气能见度倒数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是三次曲线,人均废水和废气排放量总体上随人均GDP上升,能见度则随之下降.这3项指标与2项产业结构指标呈极显著的相关,东莞的环境污染变化主要是由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变化驱动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碳洛伦兹曲线来计算碳基尼系数的方式,从年度人均排放、单位社会总产出排放、单位国土面积排放三个视角动态化研究省域碳排放公平性问题,发现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碳基尼系数差别悬殊、结论也相异。还基于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和强度转移指数分析了省域碳排放的转移问题,发现我国碳排放转移的基本方向是从能源密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向能源非密集区域、非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转移。在碳排放公平与转移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基于单年度世袭原则、GDP排放强度原则、人均排放原则、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下的省域排放权分配系数,发现不同分配原则下各省区的配额差距很大。以2011年的实际排放量系数为比较基准,东部地区在GDP排放强度原则上配额量增加较为明显,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下降非常明显;西部地区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增加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基础,对江苏省1995-2014年工业“三废”排放进行分析,得出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的联系,其中,废水排放量随人均GDP呈倒“U”型,先上升后下降,拐点出现在1993年;废气排放量随人均GDP呈“N”型,曲线在有经济意义范围内呈单调递增,未出现拐点;固废排放量随人均GDP呈倒“N”型,其中一个拐点出现于2016年.江苏省在废水治理上已初现成效,对废气和固废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广州市的经济增长和废水、工业废气排放的关系为例,选取了广州市1982~2004年经济增长与废水、废气排放等环境数据,建立了人均GDP与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模型,并绘制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发现,广州市的经济与环境发展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倒u形,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曲线已位于转折点,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曲线已接近转折点,表明该市进入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序时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产生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同时也说明了广州市目前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并进入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序时期。  相似文献   

9.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系统科学中表征系统要素重要性程度的信息熵理论引入到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领域,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总量减排因素情况下,遴选出人均GDP、人均排放强度、重点行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废水COD处理率、生活废水COD削减率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六项分配依据指标,构建一个定量化的基于公平性的流域间水污染物总量的公平分配模型,并以松花江流域"十二五"总量分配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松花江流域的各地区之间COD削减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庆市COD削减率最高(22.55%),辽源市削减率最低(6.34%),10个地区的COD削减率高于目标削减率(12.43%),COD削减量最大的前五个地区是哈尔滨市、长春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与白城市,其与分配基准年排放量大小并未呈一一对应关系。模型模拟表明,应用信息熵理论来衡量流域间水污染物总量的公平分配具有一定可靠性,其排除了人为因素对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影响,使分配结果更具公平性,易为各污染源区域所接受,可在一定程度上位重点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能源平衡表,采用排放因子法,对长三角地区2000—2014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应用LMDI法对长三角地区历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为了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与人口、富裕度、技术进步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模拟后发现,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每变化1%,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分别发生3.12%、0.0068%、-0.45%、0.49%的变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未来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经济视角》2011,(7):10-11
近年来,经济重心继续北移,广东和福建在整个沿海地区的排名中已逐渐后退。尽管广东经济总量仍位居全国第一,但以更能反映各地发展程度的人均GDP来看,广东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差距仍然不小。  相似文献   

12.
过去50年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50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担负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任。文章采用表观能耗估算法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历史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递增,但是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比较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也较低。文章研究结论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应雄 《经贸实践》2012,(2):14-15
浙江和江苏的国土面积相当,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创造了全国7%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人口6%的江苏人创造了全国10%的经济总量。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9年,江苏人均GDP为44744元,浙江为44641元,首次超过浙江。这是浙江人均GDP指标1995年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四后,再度回到全国第五。2010年,江苏、浙江人均GDP分别为52840元和51711元,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状况非常严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以及工业粉尘是大气污染及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论文利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选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以及工业粉尘4种大气污染物的总量及各自排放量作为因变量,以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二产值比重和去除比作为自变量,应用IPAT模型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去除比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影响作用不明显。通过对比发现,模型模拟结果低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的数据,高于《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该模型模拟的误差百分比为12.4%,可用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弥补排放清单和环境统计公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尽管广东经济总量仍位居全国第一,但以更能反映各地发展程度的人均GDP来看,广东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差距仍然不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后的人口数字计算去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不难发现,近年来,经济重心继续北移,广东和福建在整个沿海地区的排名中已逐渐后退.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仍与东部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1995~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数据,定量分析了水资源使用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水中COD排放量、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资源使用量、废水排放量、废水中COD排放量及化肥施用量与人均GDP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农药使用量与入均GDP之间表现为较复杂的N型曲线关系.目前,北京、天津两市基本处于U型曲线的右侧,其水资源使用量及水环境污染指标呈现增长的趋势.河北省尚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水资源使用量,水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浙江实际,剖析了污染物排放总量许可和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排污总量许可、总量监测核定、总量交易管理和总量执法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现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根据流域、区域自然环境功能要求及自净能力,对一定区域一定时段内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控制,把污染物负荷总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1985 ̄2003年期间我国的六类环境污染指标,从时序维度考察了环境污染与我国人均收入变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首先,基于MaddalaandKim提出的改进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具有协整关系的四类变量中,只有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正的协整关系,其他三类污染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协整关系均为负,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其次,分别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与TodaandYamamoto提出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六类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与我国人均GDP之间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是导致污染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但污染排放并不是导致人均GDP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各省份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再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的影响和差异性,以探析全要素生产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效率变化显著地降低了工业废气排放量,而技术进步变化可以显著地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作用是有效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对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的改善是有效的,而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降低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正广东省发改委日前披露,预计2013年广东GDP增长可达到8.5%的水平,成为全国第一个突破6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另一条消息说,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已有包括京津沪、浙江、江苏与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