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消费水平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鹰 《经济地理》2008,28(2):304-307
可持续性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而生态可持续性评价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准尺度。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ackernagel和Rees提出并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与生态承载力联系起来,评价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以此来判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文章通过借鉴这一方法,评估了湖南省2004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消费水平,由此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赤字1.2082hm2,即区域生态消费水平处于不持续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和改善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风光的需求,又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它起因于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期望。它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绿色核算是一种弱可持续性的度量,因为它假定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是替代的关系;相反,强可持续性则认为二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绿色核算需要拓宽其边界,在对弱可持续性度量的基础上,扩展到对强可持续性的度量。  相似文献   

5.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包含的内容值得探讨的地方尚多,今后的研究必然漫长且艰辛.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生态建筑最终必然会回归到自然这一大环境,人们不应只关注眼前一个系统的发展和平衡,而是大范围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杨霄  河文植  马克 《当代经济》2016,(4):104-105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可用性,而是加大了对与物质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关心.因此,以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性设计作为现代的热门课题受到大众的关注.本文通过可持续性设计的概念及实践事例,将其特性细分为环保性、公共性、经济性三方面进行分析及延伸,进一步对时尚产业可持续性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将来各企业及品牌制定可持续性设计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通过自身或外界的力量对自然进行改造利用的动态过程。这种改造利用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自然的条件下改造和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土地是物质资源、土地是生态环境、土地是自然条件三个理论视角,对人类的土地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作出理性思考,进而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它起因于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期望。它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目标,是过程和目标高度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程建华  武靖州 《生产力研究》2007,25(8):F0003-F000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通过自身或外界的力量对自然进行改造利用的动态过程。这种改造利用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自然的条件下改造和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价值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生态服务功能的产生或供给来看,是纯自然的,从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或需求来看,是纯人类的。根据价值的哲学概念和经济学中的传统理论,对生态价值的自然范畴和人类范畴进行分析.可得出生态价值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客观需要的主观价值反映。它反映着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经济系统两个整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引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发生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正确认识并有效地实现城市可持续性,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议题。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可持续性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同时,系统化地介绍了承载力评价、城市代谢分析、福利核算以及综合指标体系四类常见的城市可持续性研究方法,讨论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未来的城市可持续性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本文中,作者深入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文本,并通过对"正当性"与"合法性"这对重要概念之分析,指出何以施米特对其"政治"概念的论证是失败的.在作者看来,即使在一个渺无和平与正义的现实世界中,只要一个和平乃至正义的世界在规范层面仍是可以设想的乃至可以构想的,那么它对于人类而言便是可以实践的.我们就能够像罗尔斯在其生命最后几年仍坚持的那样,执着地去探索人类世界"可实践的最好极限".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自然观念是人类自身现实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21世纪人类正遭遇严重的生存困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马克思自然概念所包含唯物主义自然观、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指导人类解决生存困境的重要思想,也成为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坚实的理论依据,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德 《当代经济》2007,(12):116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与自然界和谐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但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把"生产力"的概念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定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如果过分滥用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乃至严重冲突."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应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7.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的研究在强可持续性与弱可持续性两种范式间存在根本性差异。弱可持续性的本质是假定自然资本可以替代,强可持续性的本质是认为自然资本不可替代。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已进入范式选择的辩论时期。由于这两种范式都需依赖特定的设想、假设和对遥远未来的断言,因此,对哪个范式是正确的这一问题很难获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自然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外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速度、规模及水平;也影响到自然资源本身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中外部性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保护地球关注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沮丧的事情莫过于生存意义的迷失。]了享受本能意义上的合适和快乐而热衷于时,却忽略了自身的改造。人类的狂妄与浅薄导致与自然界之间的极大对抗。目前的生态危机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人类灭”这一哈姆雷特式的抉择关口。要想做出正确选择,只能立足于对生存的深刻把握,并选择合理的生存方式。生存可持续性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根本的问题,它成为全部社会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生存同动物生存有着本质区别,同时也存在着依赖性关系。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处的那个种所规定的方式生存,它完全受…  相似文献   

20.
北极圈是个聚宝盆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冰天雪地的北极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它有着世界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魅力.但更让人类兴奋的是,在这片人类早先极少涉足的冰雪地带蕴藏着难以估量和有待发现的自然宝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