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瑾 《当代经济》2016,(16):46-49
芳香旅游是芳香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结果,是芳香产业链的高端产业,为芳香产业创造了高附加值.国外芳香旅游发展按照先芳香,后旅游的顺序进行,它拥有以芳香植物为资源基础,以芳香工艺为资源基础,以芳香产品为资源基础的三种发展方式,总的来说国外芳香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所以芳香旅游类型多样,并且作为区域旅游的名片和组成部分,芳香旅游业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其盈利主要来自于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区域具有优越的航空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该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航空业与旅游业融合,是该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航空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区域航空业和旅游业的融合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剖析.其次,通过SWOT分析法,对黄河三角洲区域航空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发展威胁与发展机遇,通过全面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航空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旅游融合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区域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张掖地理位置居中,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张掖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结合张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张掖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张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区域旅游业创意化发展的途径问题。通过区域旅游业创意资源的协同、区域旅游业创意价值的集成、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工程实施等探索环渤海地区旅游业创意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藏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称,拥有极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林芝地区依托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林芝旅游产业的逐渐发展,尤其是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林芝旅游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得林芝旅游业在旅游产品、基础设施、旅游人才和旅游企业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因此,林芝旅游产业必须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发展休闲旅游业以及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等创新发展的对策以应对旅游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水市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目前广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投资少,旅游产品单一,市场运作能力低,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广水市的旅游业,要努力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好文化旅游品牌;以打造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为平台,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推动各景区互补发展,形成整体集聚力;大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圈.  相似文献   

7.
辽宁老工业基地旅游地域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其振兴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英国、德国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历程告诉我们,旅游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牵动性产业,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旅游市场为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促进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旅游业的宣传和资金投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加强区域旅游整合,培养高水平的旅游人才等.  相似文献   

8.
"高铁时代"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铁建设引领湖北旅游业走进了"高铁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使湖北旅游发生"革命性"变化:旅游交通便捷、旅游客源市场广阔以及区域旅游核心地位增强.本文基于"高铁"带来的旅游市场变化,分析湖北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旅游产业联动、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品创新和精品化、区际协调发展、旅游营销强化以及旅游人才建设六大战略,助推湖北旅游业迎接高铁时代.  相似文献   

9.
白明刚 《时代经贸》2021,(2):111-114
本文在对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基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机遇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风景道建设、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心旅游城镇培育、新兴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业要素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对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方面,吐鲁番的旅游产业在新疆旅游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更新旅游的观念,解放思想,切实的让企业认识到市场的强化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机遇意识,从而培养吐鲁番旅游产业的支柱性,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的相关经济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吐鲁番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本文就对吐鲁番旅游业的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制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鄂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对促进鄂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鄂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鄂州旅游业应该如何开发自身特色旅游资源,促进鄂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对旅游业产生渗透、拓展与深化的作用,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方向转型;旅游业则对文化产业产生支撑、引导、强化的作用,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两者通过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融合实现产业融合。当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尚停留在自发结合的初级阶段,存在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和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需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向更高层面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承德市而言,旅游业已成为承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本文在对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承德旅游业发展现状的解读,来论述旅游业发展对承德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水市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目前广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投资少,旅游产品单一,市场运作能力低,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广水市的旅游业,要努力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好文化旅游品牌;以打造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为平台,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推动各景区互补发展,形成整体集聚力;大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及推动,中国国内旅游业已经逐渐形成规模,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强化,旅游业在质和量的发展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整合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呈多向度发展。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发展的挑战。本文就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的机遇挑战,进一步提出在新趋势发展下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南通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须通过优化合作环境、积极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和优势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区域旅游市场、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融入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其变迁,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区间差异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世界遗产、旅游区(点)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本指标,文章综合评价了我国旅游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发现其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文章还实证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影响,结论为旅游资源只是影响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各地普遍存在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品雷同性较强等问题,影响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通过开发和共享旅游市场、地区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发挥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构建旅游产业协同机制等措施,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云南旅游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旅游业依托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云南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速度开始减缓,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并对云南旅游业的提速发展形成阻碍,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云南旅游业才能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具有支撑作用。河北省应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开发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建立旅游文献数据库等,进而促进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