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回顾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使用时间序列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在一个分析框架之内,对1952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6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没有证据支持公平和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以总量扩张为特征的金融发展起着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金融总量的扩张可能更多地适应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收入分配理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条线索 ,即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和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3.
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众多而又复杂,其中金融发展是一重要因素。为此,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此展开了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4.
聚焦“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居民消费”的传导路径,构建收入分配情形下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微观机制模型,可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通过收入分配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基于199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关于收入分配的中介效应,且具体表现为遮掩效应,即收入分配 “遮掩”了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直接效应,致使总效应有所下降;金融发展通过规模性收入分配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分时期、分地区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充分支持金融发展会通过改变收入分配而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观点,也揭示出可能存在更大的正向机制尚未纳入研究视野,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02-2014年的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不管是金融发展规模还是金融发展效率,都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促进作用;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差异,金融发展在西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关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因为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陈鹏 《全国商情》2005,(8):28-30
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前人做了很多研究.但都是不那么令人信服,且漏洞百出.本文就通过建立模型和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贫富差距扩大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指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只被少数人享有,经济增长也就失去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人们对此问题更为关注。因此,文章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便使相关研究成果较为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9.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远景目标之一,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发展速度和配置合理程度会直接影响财产性收入。文章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内,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金融化对我国家庭间收入分配的影响,金融化首先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这一过程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其次使用历年统计年鉴和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CFPS)对金融化进程与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化,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不仅在短期恶化居民家庭间收入分配,长期中还会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平等。最后从加快金融业发展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出发,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982—2004年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并且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成因;金融发展规模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并且前者也是后者的Granger成因;金融发展效率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并且两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支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并利用VEC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从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上来看,非正规金融要高于正规金融。但从短期来看,短期内非正规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民增收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如长期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于劳动力分工、贸易效率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初步实证研究认为,劳动力分工、贸易效率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以往文献研究中所说的“倒U”型关系.也不是单调的增减关系,而是随着二元结构的出现和消失呈现震荡关系。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实与其相对应的二元结构是相符的。根据分析结果,对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土地财政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我国土地财政的构成,按窄、中、宽三种口径估算土地财政规模,结果表明不同统计口径的土地财政收入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土地租金和贷款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力来源;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逐渐趋同;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中央级税收比重与土地财政规模正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与土地财政规模负相关;人口总抚养比与土地出让收入比重正相关,而人均GDP 与土地直接税收入比重正相关。不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引资效应和土地收入效应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土地出让资金监管,以有效控制土地财政规模,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做大县级财政收入“蛋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对姜堰市财政收入状况的调查,提出了增加县级财政收入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边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核心在于政策性、金融性和优惠性,其决定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只能给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内核上界定清楚,即为农业提供基础性和开发性的贷款,而外延则十分模糊,其不断地与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政府职能不断重合。随着农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其外延也会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进行收入分配调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收入分配调节过程中,税收一直被当作主要的调节工具而被寄予厚望。但是,由于税收"削高"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其只能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工具,中国当前进行收入分配调节也应以"补低为主、削高为辅"为主要原则,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整。  相似文献   

17.
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分配的情况极不乐观,急需政府从多个领域进行调节.作为调节收入分配重要手段之一的税收调控体系由于自身的种种缺陷其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应从近期和中远期两个层次有计划的构建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来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 ,理论界对非正式金融的研究还欠深入 ,实践部门对非正式金融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及其融资效率的发挥。本文从非正式金融的界定出发 ,阐明了非正式金融存在的原因以及与正式金融之间的关系 ,指出要正确地、辩证地看待非正式金融 ,为非正式金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并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 ,建立为非正式金融服务的中介体系 ,促进非正式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融成长存在明显的量性扩张和金融资源低效使用现象。金融成长长期表现为规模扩张的成长,而缺乏金融创新和主体塑造的质性成长,不利于金融成长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金融成长在于金融微观主体的理性参与和主动的金融创新,而以经济规制和法律规制为核心的外部规制则是使我国金融保持良好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行为金融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诞生,带来了对传统金融理论的重要变革:首先,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被引入到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成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次,证券市场上长期存在的不能为传统金融理论所解释的“未解之谜”,行为金融理论都能对其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当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