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晋南朝时期福建政治、经济中心区域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史记·东越列传》 :“汉五年 ,复立无渚为闽越王 ,王闽中故地 ,都东治。”东冶即今福州 ,这已为考古界普遍认同 ① 。故汉初闽江下游为闽地的政治中心无疑。闽越国除后 ,情况有没有改变呢 ?汉武帝“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 ,东越遂虚。”② 但由于福建山多路阻 ,东越并没  相似文献   

2.
上古时候 ,福建地旷人稀 ,住的是闽越人。至宋 ,历经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入闽 ,已成全国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耕地最少之地。至是 ,又开始大规模地向外移民。而移入福建的人 ,按照传统的说法 ,都是来自中原。但经细考 ,多数应属江浙赣的原住民 ;既使部分移民祖先原住中原 ,他们的子孙大半也都已入江浙赣数代 ,然后再辗转至闽 ,所以严格地说 ,也属江浙赣人。了解这一点 ,对研究今福建民情风俗习惯和方言的形成 ,当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清代四川的福建移民经济活动刘正刚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土旷人稀”,清初统治者面对战后四川“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①的荒凉残破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措施,极力鼓励各省民人入川落籍垦荒,于是出现了清前期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这次...  相似文献   

4.
是“闽族”还是“闽越族”,福建人在自我文化认同上经常陷入糊涂状态,不知自己归宿于“闽族”还是“闽越族”,或是二者就是一回事。其实,“闽”是“闽”,“越”是“越”,将“闽”与“越”捆成“闽越”只是西汉高祖刘邦收买人心的一个诡计。因为,早在西周王朝的典籍《周礼》中,就有“闽”和“七闽”的称谓。“闽”是周朝东南面的一个独立大族,归属方氏象胥管理。  相似文献   

5.
一、屯田的创始年代 屯田始于西汉,古今史家无异词。但屯田始于西汉何时,各家就诸说纷纭。唐杜佑《通典》卷二《食货·屯田》认为屯田起于“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诏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卷五九《兵·屯田》则以为屯田起于汉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募民徙塞下”。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七七《食货·屯田》则以为“汉文帝募民耕塞下已有屯田之说,武帝屯渠犁始有屯田之规,成于昭、宣,广于魏、晋,而极盛于唐”。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土旷人稀”,清初统治者面对战后“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四川,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措施,积极鼓励各省民人入川落籍垦荒,于是出现了清初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除湖广省外,还包括广东、福建、江西、陕西、贵州、安徽、山西等十数省份。就移民数量而言,广东移民人数仅次于占首位的湖广省,如金堂县,楚省籍约占37%,粤省籍约占28%,闽籍占15%,其余各省籍共占20%。广东移民人数在某些州县甚至超过湖广省,如简阳县的粤省籍占49.5%,而湖广省却为31.9%。清人彭遵泗对乾隆18至20年入川移民数统计结果为:南、湖北4463户,广东1279户,江西534户,广西81户,福建17  相似文献   

7.
乾道五年,朝廷下过诏书:“应福建路有贫乏之家生子者,许经所属具陈,要自长官验实,每生一子,给常平米一石、钱一贯,助其养助,……以臣寮言,福建路乃有不举之风,益缘贫乏,无以赡给”。 庆元元年,余端礼、郑侨也称,“福建地狭人稠,无以赡养,生子多不举。”为此,福建提举宋之瑞再次上书朝廷,“乞免鬻建、剑、汀、邵没官田,收其租助民举子之费。”诏从之。 王鼎徙建州,史书也载,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 如上所载,福建“生子多不举”,原因似是“地狭人稠,无以赡养”,即耕地少,人口过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古代东南越人系指先秦、秦代和汉初主要活动于今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东部南部的于越、瓯越、闽越和南越诸国越人。多年来历史学界对吴越历史文化已多有研究,本文拟就古代东南越人的造船业作一专述,不足之处敬请批评补正。 一、古代东南越人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东南越族是一个“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民族,先秦、秦代和汉初东南越人的造船业在当时中国各民族中居领先地位,这是早已为大家所公认的历史事实。东南越人善造舟船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乃至远古时代的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西周以后东南越人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闽越社会经济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越,是百越的一支,住居于台湾海峡两岸的浙江南部、福建北部(以九龙江为界)和台湾。西汉早期,曾建立闽越国和东瓯国,武帝元封元年闽越国国除,先后将其民迁至江淮间,闽越这一族称在历史上消失。 关于闽越的社会经济问题,往昔已发表的文章虽有过论述,但未见专文探讨。 本文拟探讨二个问题:一是西汉时期闽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西汉时期闽越经济形态的特点。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闽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闽越的居住地,崇峦叠嶂,溪流纵横,在大陆上,除沿海有一些平原外,其余都是高山和丘陵。河流以闽江为最大,还有欧江、晋江等,气候属亚热带,温和润湿。据考古  相似文献   

10.
唐以来福建水利建设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早期属于闽越地,汉武帝征闽越,“遂虚其他”。三国吴屡迁罪人入闽,在今福州设置典船校尉,专管造船事业。至晋初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就在福州设立晋安郡。其时,为使晋安郡城免遭水患,并使农田有充足水源的灌溉,便在郡城的东西两方筑湖,谓之东、西湖,湖周各达二十里,此即志书所云“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于东湖,引西北诸山溪水注于西湖,二湖与闽海潮汐通,所溉田不可胜计”是也。而自永嘉之乱,北人入闽更多;后经陈元光和王审知再次率军入闽,人口倍增,闽南、闽西和闽东北也得到了开发,各地区水利建设遂纷纷进行。迨至宋代,金兵南下,福建又因远离战场,成为移民的集中地,荒地大量被开垦,农田用水急增,于是水利勃兴,建树之多,遂居全国之首。但是进入明清、特别是至明末之后,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加上人口过剩,耕地严重不足,人们争相垦拓山坡、进占河道与湖地,水利事业废弃,水旱灾害频繁,农业便趋衰落了。下面略分唐五代、宋和明清三个时期,作一历史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信用:亟待重构的美德河北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王蕴瑭信用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部几千言的《论语》,“信”一共出现了38次,颇多精彩之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12.
宋代福建的农业,已和吴越、蜀等先进地区并驾齐驱:“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的记载就是一个根据。其实,就福建而言,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是不平衡的,山区农业的发展虽有其特点与进步,但仍难与两浙平原地区相比较。沿海平原地区则是福建农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在许多方面与两浙有共同之处,它也代表当时中国农业经济的先进水平。 (一) 宋代福建路包括一府五州二军,沿海地区指福州、泉州漳州和兴化军四地,被称为“下四州”,《宋史·地理志》载其地共有二十六县,濒海者为十六县,本文所论,即以地为主。沿海地理形势的特点,正如《三山志》概括的那样:“福、兴化、泉、漳、于一道为控带山海之国”,负山滨海是其主要特征。所负之山,大多先是丘陵,土壤为岩石风化而成的红土,继而山岳,多属高峻,“穷崖绝岭”。这就孕育了众多的河流,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分别横贯四州,泥沙的沉积,逐渐形成了大片沃野,这里土壤粗松肥沃,适宜于耕作,在宋代以前就多被垦种,至宋代,这样造田过程还在进行,  相似文献   

13.
欣士敏 《发展研究》2001,(11):12-13
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  相似文献   

14.
一、引子:李请泉与李氏家族在菲律宾的兴起李氏家族系于元末迁居闽南晋江石圳,尊望山公为石圳始祖。(1)《晋邑圳山李氏族谱》记载此事称:“初始祖号晦翁,原住肠山,以中原多故,侨居光州固始县,后又偕其子乐泉公,避兵福建。元末,洪武龙兴,陈友琼以福建拒命,公策其必败,乃由福州徙泉州,择圳山卜居焉。厥后四海荡平,乐泉公契眷归里,惟留留山公居此土,故我圳山之祖。不宗于晦翁乐泉,而宗于望山公为始也”。(2)至李氏家族定居石圳第十世,时当清康熙年间(17世纪后期),便有家族成员移居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清乾隆后期…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诚信”,《管子——枢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诚信是团结人心,凝聚人心的可靠保证。关于“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关于“信”,《论语》记载:“了贡问政,子曰:‘足兵,足粮,民信之。’子贡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粮’。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上,  相似文献   

16.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3):F0003-F0003
官塘位于珠海唐家湾镇,因其依山(七座山坡)傍海(湾),有七星伴月之势,故曰“七星地”。1300年前后,有蔡姓渔家在此开村;百余年后,又有卓氏从福建莆田迁来,因卓氏二世祖为“观严公”,取其谐音,遂命名此“七星地”为官塘。今天官塘2400多村民中以卓、佘姓为主,但作为曾经的小渔村,“疍民”(也被称为“流水柴”)总是如浮木般漂来,又如潮汐般退去,所以,官塘的姓氏尤为复杂,村内的“百家姓”石碑上,就刻有在官塘生息劳作过的96个姓氏。明清两朝人口大增,因人口压力,中原移民纷纷南迁,官塘村民开始亦渔亦农。生产方式的转换也带来文化的变迁,更多的…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穿着苏格兰七分裤中的一条裤腿,结果“跑偏了”。但这次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可不是“跑偏了”。绝大多数网友认为.小沈阳获奖是“实至名归”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是傅衣凌先生继《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之后的又一个论文集。这本文集辑入作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近年来所写的有关明清农村问题的论文六篇。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次编印出版时,对于抗日战争期间所写各篇的某些错误提法,已“作了自我批判”。傅衣凌先生在这本集子中,对明清农村经济史上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很值得参考的意见。《明清之际的“奴变”和佃农解放运动》及《明清时代福建佃农风潮考证》两篇文章,把明末清初的“奴变”和佃农斗争分作江南、湖广和闽赣粤浙等三个地区,指出江南地区“主要以奴仆为主,并有佃户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参加”;湖广地区“以奴仆起义作为运动的中坚”;而闽赣粤浙各省,则“以佃农为主,而有奴仆的参加”  相似文献   

19.
许慎《说文·贝部》记载,“赀,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二即夷切。”以为“赀钱二十二”乃“二十三”之误,并引《汉仪注》及《论衡·谢短篇》论曰:“然则民不徭,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者,口钱二十併武帝所加三钱也。”今本《辞海》似乎也是采用段玉者裁的解释,在“赀”字条目下,径云:“赀,汉代对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说文·贝部》:‘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三’。参见‘口赋’。” 段玉裁对汉律此律文的解释似不确,因为“赀”,许慎释为“小罚以财自赎”,故“民不徭,赀钱二十二”一言中的“赀”,也应属于罚钱范畴。既然是罚钱,就不可能指尚未承担国家徭役的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而是指应服徭役但又未能亲往践役者。  相似文献   

20.
冇·毋     
广州人常将有之反意写作“有”其实,“有”的本字是毋。杨树达的《词诠》云:“毋,有之反,与‘无’同。”杨氏并举例为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胫毋毛。”又《史记·王温舒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古读阳平,今读上声,音“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