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会计环境的日趋复杂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更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和难度。要促进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广大会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从而全面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沁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212-212
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取得全面成功,部分资产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致使用于公允价值核算的数据难以获得,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变大。鉴于此,首先分析了公允价值中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了进来。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整,一部分的资产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加大了公允价值计量获取数据的难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从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快职业判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收益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资本保全理论。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缺陷,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非活跃市场与顺周期效应论。我国应通过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开展职业培训教育,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引入独立评估服务等对策应对非活跃市场对公允价值会计冲击。同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和动态拨备监管机制,应对顺周期效应论,使金融市场与公允价值会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已成为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造就高素质的会计职业工作者,是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市场环境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实施加快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同时公允价值运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也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水平提出了着更高的要求,对公允价值的难点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影响是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所决定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都具有其鲜明特点而又相互区别,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财务人员的判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从我国现状来看,会计和专业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都并不乐观,多数会计从业者对公允价值的实施较难适应,出现会计职业判断的失误,导致会计人员信息失真的行为出现,将严重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肖尧春 《中国市场》2007,(44):32-33
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是系统工程。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遏制会计造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文明的程度、公司治理的成熟状况、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以及法制环境等条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会计准则下再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会计职业判断整体状况令人担忧,原因是由于各界对会计职业判断缺乏重视,尤其是新会计业务的出现加大了会计处理难度,导致会计职业判断总体水平较低.快速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应加快增强职业判断意识.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会计人员具有预测和估计能力,使之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遏止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9.
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为了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分析财务报表中的相关内容。我国现在所采用的相关公允价值计量大多都非常缺乏活跃的市场,这使公允价值计量没有可以参照的前提,再没有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的前提下依然要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必须要依靠人为来判断与估计,这样就给盈余管理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为防止会计人员利用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应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职业道德,加强监管机制,合理应用中介服务。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的引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更加真实反映了企业价值,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接着对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核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在我国经历了反复和曲折。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争议。从我国的现状看,公允价值的使用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应着手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建设专业评估队伍;完善企业负责人制度,履行会计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诚信建设;逐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12.
滕怡州 《商》2014,(37):44-44
会计人员独立性对于社会整体和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性,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应该保持独立精神。会计独立性在实务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会计独立性缺失问题日益严重,会计人员常常面临道德法律和管理层旨意的两难抉择,会计人员维权之路困难重重。文章指出了会计独立性和会计维权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增强会计独立性和维护会计人员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扩大了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强调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我国会计职业判断效果不理想,不能较好地提供公允会计信息。建议应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会计判断的合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宋洁 《中国商论》2020,(8):238-239
中国的会计准则在几次改革与修订中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接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使得企业的跨国融资更加便利,还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可信度。除了几次引入公允价值,我国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还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并且在推行会计准则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增加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要求。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权威定义入手,主要介绍公允价值引入过程中受到资产负债表观和职业判断的影响,并对公允价值应用风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方式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对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在资产计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指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提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报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会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公允价值就是在这个要求下被引入的。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时间短,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不深,实践不足,导致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现状的描述,深刻研究和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范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郑开焰 《商业时代》2006,(32):73-7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经济事项也日益增多,而会计标准却日趋简约,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会计职业判断越显其存在的价值,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本文阐述了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形式,提出衡量会计职业判断合理性和公允性的标准,最后对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确定问题 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交易事项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是由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信息传递中的阻断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旧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我国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重新制订了会计准则,同时把公允价值的概念引入到会计准则中来。公允价值,有助于会计从业者对经济活动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比如企业日常业务中的资产减值准备测试,就需要会计人员以公允价值作为测试的计量基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是会计应用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因素。为此,简要论述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下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芊 《北方经贸》2009,(7):53-54
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对职业判断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目前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人员素质整体偏低,职业判断意识较差,独立性受到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适应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为此,必须构建和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环境,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实行激励性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