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方兴未艾的节能减排还能阔步前行吗?广受追捧的新能源还会有人投资吗?在2009年3月20日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投融资论坛上,有关官员、专家和企业会聚北京,探讨中国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投融资发展的机会、挑战与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自4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节能减排从“口号”变成了法律,进而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指标;意味着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节能降耗”都将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节能虽好,但使用节能技术会加大企业成本,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因此企业和消费者的节能驱动力不是很强。谁来为企业节能投资买单?  相似文献   

3.
郑言 《中国石化》2009,(7):57-59
节能减排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欧盟决策者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的经济政策要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社会带来的福利,增长要可持续,要对欧洲和全球有长远意义。为此,欧洲要制定政府、企业和每个公民都认可并自觉实施的节能减排方式。2006年丹麦议会7个党派达成共识,要求今后几年公共部门能耗每年降低1.5%。丹麦1980年以来GDP约增长50%,但能源消费(不考虑交通业)几乎无增长,  相似文献   

4.
3月28日,首届绿色产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中国节能减排功勋企业、功勋人物、领军企业、领军人物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长城钻探工程公司等10个单位被授予2008年中国节能减排功勋企业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
发电企业既为社会提供优质清洁能源,又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对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起着关键性作用。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以下简称十里泉电厂)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6.
7月25-26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与甘肃省经济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作节能减排论坛暨化工园区工作座谈会”在甘肃兰州隆重举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副秘书长孙伟善,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志明、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李宇鸿等领导出席会议,国家发改委、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和来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化工园区、大中型企业负责节能减排工作的代表等约20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在日前召开的“2007第三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暨节能减排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系列研讨、交流会”上说,目前全国主要污染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速仍然过快。  相似文献   

8.
德国石油几乎100%、天然气80%依赖进口,节约能源是德国政府能源开发利用的一贯政策。德国很早就把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众节能,调动个人和企业节能的积极性。2006年底,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天然气纠纷后,德国政府更加重视节能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政策到企业规章,“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抓好节能减排,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责无旁贷。中国化工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2000年以后得以迅速发展,具有产品关联度强、公用工程和三废治理一体化等优点,节能减排优势明显。为总结和推广化工园区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化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杂志等媒体,于2008年9月18~26日开展了“中国化工园区节能减排记者行”采访活动,分别对长三角地区的宁波化学工业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中国常熟氟化学工业园、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困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扬州)基地6家园区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以来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都面临着危机,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企业家们的重点课题,也成为了企业经营考核的硬性指标。中国化工集团在研究和部署2008年的工作时,任建新总经理提出把节能减排作为全年重中之重的工作,作为企业做优做强、  相似文献   

11.
为响应国家“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号召,切实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在国家环保局、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隆重推出中国能源企业绿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把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我国能源使用现状及能源结构与能源环境等,论述在保证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方面,应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25-27日,“上海论坛2008”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的选择:转型·增长·福祉”,下设立个分论坛,共举行了近40场学术研讨会。来自26个国家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在能源问题上,与会专家探讨了高油价的成因及未来油价走势,认为油价不可能持续上升。专家们指出,亚洲的增长将越来越显著地受到能源的制约,尤其是中国、鳊等大国的能源供需平衡将挑战增长的持续性;亚洲需要利用国际市场来缓解能源的压力,但更需要调整增长方式并寻求能源的替代方式。关于如何应对高油价,专家们认为:1)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宜长期控制价格、实行价格补贴;2)应从战略高度重视能源需求管理;3)应在中国稳步推进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发展能源期货市场,加强风险管理;4)应坚持能源的多元发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专家们期望中国变“危机”为“机会”,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成为世界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将节约能源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全国各行各业正在制订并实施能源节约规划。为提高钢铁、水泥、发电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国家发改委在全国选择了一千家能耗大户,七百多个重点整治项目,在积极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5.
5月25~26日,作为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包括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际能源组织专家、有关行业协会领导在内的能源界权威人士和政府、企事业单位代表、媒体代表共千余人出席了论坛,就煤炭、电力、石油、节能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节能减排”已被国家定为保障能源安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确定了“节能减排”目标,全国各行各业正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尽管轴承制造业算不上耗能大户,但是量大面广的轴承企业必定能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总量和总体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承办的“2004年中国电力论坛广东分论坛”于7月21日至22日在广州举行,有300多人到会。论坛的主题是: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王野平、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国家电监局南方局局长杨昆、国家电网公司顾问周小谦、电力资深专家吴敬儒、中电联副理事长叶荣泗、秘书长王永干、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清华大学教授夏清等领导和专家先后就节能与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能…  相似文献   

18.
5月9日,2009年纺织行业节能减排高峰论坛暨项目申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协办。会议主题为推进节能减排,振兴纺织产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秘书长杨纪朝,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司节水处处长徐志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节能处处长余薇在会上讲话,多家纺织和能源、环保科技企业参会并交流经验。  相似文献   

19.
气候的异常、能源的紧缺掀起了低碳经济的浪潮,作为煤炭占能源主导地位的国家,由于高碳的性质,使得我国煤炭行业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而且现在煤炭行业存在产业整体性差、资源浪费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煤矿规模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煤炭行业要从系统节能、资源耦合、企业转型、融资租赁等方面着手,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促进煤炭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背景:2007年1月29日,按照《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全国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加快调整电力工业结构,下决心淘汰一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小火电机组,建设一批大型高效环保机组,发展一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做出贡献。国家发改委与地方政府及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在会上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以实现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我国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