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选取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用TFP和H表示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和河南省产业结构高度值.为了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高度值H进行取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TFP和LNH,变换后并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且自变量的系数不会因变量测度单位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乔晗  李明远 《时代经贸》2012,(10):160-160,176
本文选取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用TEP和H表示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和河南省产业结构高度值。为了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高度值H进行取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TFP和LNH,变换后并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且自变量的系数不会随因变量测度单位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中国的就业增长率却在下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这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违背。基于索洛增长模型理论,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湖北省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协整方法得出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人口比重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度,并针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比较热,不断掀起投资的浪潮,中国的经济随之也较快地增长。但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于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又如何呢?本文立足于现实情况,采集了15年的数据先对房地产投资和GDP进行组合预测,然后运用计量经济的相关知识对这十几年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宏观数据及股市规模、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季度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学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总体上,中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对股市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98—2011年的股票市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为探讨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文章依据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不大;城市化水平受人均GDP影响的效应逐步增强,受自身影响的效应不断减弱,而人均GDP受自身波动影响的效应不断上升,受城市化水平影响的强度逐步下降。对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各级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取合理对策,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9.
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9%,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实现奇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利用1978—2011年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存在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FDI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涛  巫强  康艳红 《经济地理》2008,28(4):627-630,635
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以及国家经济中心的地位使得上海成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高地".基于1981-2006年上海市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DF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对FDI与上海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FDI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同时从资金本身、资金附着物以及资金运行的角度来看,FDI的外溢效应亦相当明显,从而对上海市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萍  孙群力 《财经科学》2006,(11):53-60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分化日益突出,而制度变迁差异是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经济体制变迁和产权制度变迁为样本,利用1978-2003年间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并对模型估计检验,证明了这一论点,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制度变迁、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实证上通过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能够综合反映制度变迁的制度变量,验证了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会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当制度供给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制度的需求达到均衡时,国家制度安排会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出现规模与效率的"反比"现象,从而回答了转型国家规模与效率的悖论问题,进而给出了我国金融结构升级的选择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新中国的经济国有化和行政垄断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垄断与国有经济存在很强的共生关系。当今中国的行政垄断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存在的社会正式规则,它与国有经济、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共存,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制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聂艳晖 《技术经济》2006,25(12):49-51100
技术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本文以索洛-纳尔逊同期模型为基础,试图建立包含资本、劳动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而对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15.
崔巍 《经济与管理》2008,22(1):10-14
经济发展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莉 《经济经纬》2005,(4):139-141
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认为股票市场通过其功能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我国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换手率和上市公司数目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不具有协整关系。而资本率和交易率与经济增长具有协整关系,但他们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成立。因此,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股票市场,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当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工业增长是粗放型的,技术的贡献极低,而制度变迁贡献的潜力非常大。为此,一方面,要加快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进程;另一方面,要深化汽车工业领域的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进程,以推动汽车工业走上高效、集约武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2.57%,并在2000年以后增幅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高速增长,风险问题已经渐渐崭露头角成为经济长足高效增长的障碍。本文通过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中关于经济风险的问题予以研究,并利用熵值分析法计算自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经济风险。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经济风险更多的表现为市场风险,因此应该在高效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实质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的重建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在这一制度重建的进程中,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表现出八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制度变迁需求的内性性;二是制度变迁供给的滞后性;三是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四是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五是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性;六是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七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八是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