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中国能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了中国能源企业面临的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能源企业可以采取低成本或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进而详细论述了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与关系营销策略,并强调中国能源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石油企业“走出去”和实施跨国经营,这是21世纪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油三大石石油企业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随着“走出去“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我国石石油企业遇到了很多风险和困难。我国理论界和一些学者针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走出去"与行业协会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大电力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1月18日,中美清洁能源协议签字仪式在华盛顿举行,双方政府和企业代表签署了多项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能源部门和企业还签署了18份总额超过13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创建了良好的外交环境.  相似文献   

4.
集聚优势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区专业化和行业集中度两个方面,对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表明,基于行业集聚的分工协作效应有助于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和风险,而源自行业集聚的企业所有权优势自我加强效应则有助于提升企业"走出去"能力,这是行业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本质。利用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地区专业化还是行业集中度,两者所体现的集聚效应均对企业"走出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对本文理论机制分析给予了较好的经验验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集聚优势能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依托优势。上述研究对于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愈演愈烈的贸易争端使“走出去”成为一种选择。但企业真正“走出去”谈何容易,“走出去”与“走不出去”仅半步之遥。本刊的这组文章针对近期企业普遍关注的“走出去”话题,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什么是符合行业特色的“走出去”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伯强 《董事会》2013,(2):102-102
中国的能源企业应该有更大的志向,从简单的“走出去”购买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大型跨国公司。这将是发展的必然,需要能源企业更主动积极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把握机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势必面临着国内投资时可能遇到的正常的生产经营风险以及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压力和挑战,还将面临着与沿线国家法律的衔接等诸多问题。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所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及风险化解与防范措施。指出,要立足本企业所处行业发展现状,审慎研究编制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及实施计划和具体步骤,不断建立健全企业跨国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中长期资金,以更好地开拓市场和调整结构,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不仅在国内广泛筹集资金,也将国际融资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2013年中国能源企业掀起了海外融资的热潮。一季度,"三桶油"海外累计发债近100亿美元。其中,中国海油发债40亿美元,成为利用国际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最多的中国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也开了海外发债的先河。其中,中国石油旗下子公司在港发行20亿美元债券;中国石化发行35亿美元债券。代表着中国核心能源企业的"三桶油"为何加快海外融资?中国能源企业  相似文献   

9.
受制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纺织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日益艰巨。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走出去的实践日渐增多,走出去的动力不断增强。不少优秀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进行真正的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布局,通过"走出去"获取综合竞争力,实现从"国际化"向"全球化"的转变。走出去的模式有很多种,如海外投资、股  相似文献   

10.
鲍晓玉  王晓 《董事会》2012,(1):74-77
2011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视察中材国际承建的项目时强调,中材国际的上市,是中央企业上市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其高点起、集成化"走出去"的模式,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对核电行业从业人员来说,中国核电一直以来比较低调和神秘。实际上,在核电行业内部,国家发改委对核电企业提出"走出去"一直给予厚望,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欧洲推广中国核电,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SWOT模型对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战略措施建议。一、SWOT综合分析(一)优势首先,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具有良好地资金优势,对于一个动辄几百亿美元的核电项目,中国核电走出去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FDI路径选择与“差异化的同时并进”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企业在跨国发展中应该如何走出去、走到哪里,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顺梯度和逆梯度FDI的对比分析和相关理论阐述中,剖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流向上的难与易问题的实质和两者之间的时空关系,进而提出综合了现行的先难后易和先易后难两种路径选择的一种新型的跨国企业FDI模式,即差异化的同时并进模式。在引入卓越中心概念来界定新FDI模式的内涵后,具体从四个方面对其独特性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黄磊 《工程经济》2015,(10):74-78
"走出去"是中国企业适应经济全球性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会有更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工程总包企业走出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工程总包企业要下好"走出去"这步棋,必须做好项目前期调研和分析,做好风险防控各项准备工作。本文强调了一些基本原则,并重点提出了加强风险防范的基本措施,以期对这些企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号召,中国许多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例如联想、海尔、TCL、长虹、宝钢、首钢、中远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如果说能源、航运、冶金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军海外电力等基础设施产业正值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应加强对中国企业进军海外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产业的扶持与引导,进一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政治经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一个资本纯流入大国正迅速转变成一个资本投资大国。近10年来,中国大部分对外投资是通过央企对外并购实现的,并购多集中在石油矿产等能源与自然资源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风险再大也要坚定前行,但必须头脑清醒,战略明确,知己知彼,对自身的优劣和国内国际大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虽然广阔,但亦荆棘密布,社会政治、货币汇率、自然灾害、企业投资决策以及经营管理等诸多风险如影相随。面对这些风险,即便是具有丰富国际运营经验的西方跨国公司也须如履薄冰。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必须对文化整合、尊重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融入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它们是能否成功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应该让中国得益,也应该让世界得益,只有让所有相关方得益的项目才是风险最小的项目。一个企业,不论多强大,都必须谋求合作多赢,必须有所畏惧、有所节制,才能走得长远。  相似文献   

17.
走得漂亮     
前不久,中纺联在北京召开了纺织服装业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通过讨论总结行业目前"走出去"的经验得失,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防范风险和团结合作。但是中国企业不仅需要"走出去",更需要"走得漂亮"。长期以来,中国是"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国际贸易的"不平衡",中国企业的大量利润被掌握渠道和知识产权的国际企业所占有。简单的"加工厂"的出口模式已无法满  相似文献   

18.
梁龙 《中国纺织》2013,(7):35-37
"走出去"不仅是一个课题,更是一种战略和战术,如何打好这场升级战,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实现整合利益最大化,需要企业、行业、政府的团结合作,更需要企业的创新和探索。"从1983年,我国部分纺织品因为能自给自足后开始出口起,"走出去"就成为了几代企业家梦想。直到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众多企业蜂拥而上,"走出去"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以胜利油田为例剖析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术策略和可供选择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中缺乏战略控制力 石油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这是21世纪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油三大石油公司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随着“走出去”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我国石油公司遇到了很多风险和困难。我国理论界和一些学者针对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及对策。研究重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经营具体战略的选择。(2)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分析。(3)跨国经营的经营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