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人民币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要求其升值的巨大压力,如果一旦大幅调整汇率,以人民币计价的财富持有者必将加快在海外购置包括房地产在内各种资产的步伐.也许,中国买家海外购房的热潮,目前只是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2.
高峰 《沪港经济》2013,(10):34-34
“只要1~100美元,便可以买走一套房子。”这则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打出的楼市广告,赚足了中国投资者的眼球,也把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中国人海外置业,再度聚焦在镁光灯下。相比于中国房价走势的一片看涨,许多国家受欧债危机影响,房地产价格连年大幅下挫,使得越来越多中国人想赴海外“捡便宜”。那么,中国投资者扎堆抄底海外楼市,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投资中国楼市不如去美国买房地产。”中国社科院近日的这一表态,再度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投资蓝皮书》称,由于中国楼市上涨的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开始,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始陆续掀起一股海外上市的浪潮,一时间,房地产企业言必称“海外上市”.2004年以来,合生创展、上海置业以及上海复地等房地产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成功,更加激发了国内房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情,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表示要在2006年推行新的海外上市计划,新一轮房地产企业境外上市的序幕由此拉开.然而,愿望与现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远赴海外上市,真的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信息》2009,(7):62-63
北美、欧洲、东南亚、大洋洲乃至中东阿拉伯世界,忽然问全球的地产项目似乎都已开始启动中国化进程。或许是华人对于不动产近乎天性的追捧教育了这些海外开发商,与其费尽心力求得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张宝贵的“入场券”,不如放开身手以最传统、最原始的方式,将中国人的流动资本吸引至自己的眼前。  相似文献   

5.
《中国集体经济》2005,(3):16-16
据报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并购行动,让国内不少媒体欢呼不已。关于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并购时代”、“掀起海外并购高潮”等字眼,频频见诸报端。然而专家指出.中国企业仅初步具备了实施海外并购的部分条件。  相似文献   

6.
8月26日,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原“顺驰置业”)、软银亚洲投资基金、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在北京举行了战略投资签约仪式。软银亚洲、凯雷集团分别投资3000万美金和1500万美金,占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15%和7.5%的股权。这是迄今为止世界顶级投资机构首次与中国房地产中介企业进行合作,海外资金第一次将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扩大到了“三级市场”领域。  相似文献   

7.
《浙江经济》2012,(6):34-35
刚刚跨入2012年,中国企业“大象级”海外并购的新闻接踵而至: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同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并购东欧最大的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  相似文献   

8.
杨颖 《中国经贸》2011,(15):68-69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在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信用保险保障的同时,亦为企业提供贸易出险后的海外追偿服务。目前,中国信保已在全球开拓了100多家海外追偿合作渠道;各国追偿渠道协助中国信保成功处理了大量海外追偿案件。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组合拳”出台之后,上海等地区“高烧不退”的房价终于开始回落。这时,由机构资金和个人资金组成的海外游资动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梦 《上海经济》2006,(8):52-54
在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后,使得国内主要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朗,且随着国内不少人收入提高及外出留学,度假等需求的增加,许多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一些投资意识较强的人士便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海外置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置业者所认识和接受,购买或有意向购买海外房产的国内置业者正在形成一个越来越具规模的群体。一些投资意识较强的人士便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1.
日前,中铁十八局集团凭绝对优势击败众多国际对手,喜中尼日利亚迈杜古里CIRCULAR城市道路工程和迪拜巴夏房建一期项目两标,中标额近人民币1.6亿元,这标志着该集团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海外板块”日益扩大。目前,该集团已在尼日利亚、阿联酋、沙特、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揽工程项目40多项,合同金额达100多亿元人民币,占据以迪拜为中心,沙特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海外中国基金发展趋势海外中国基金是以中国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海外信托投资专项资金。“基金”系指具有预定专项用途的资金。“海外”系指涉及海外公司或在海外注册。这是中国吸收外资的一种新方式。海外中国基金的由来自1987年香港成立。治富中国投资公司以来,以祖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万科和绿地为代表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大举进军海外,掀起了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2013年甚至被称为我国知名房企的“出海年”。年初至今,知名房企海外大规模拓展的消息频出,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张捷 《辽宁经济》2006,(3):61-61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又是财经界的焦点。在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下,中国企业似乎找到了融资、扩张、发展的新途——海外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据有关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有31家企业在香港、新加坡、纳斯达克及多伦多交易所上市,首发募得资金约636.98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建行,以及10月初先于建行在香港招股的永乐电器,2005年内地企业海外IPO融资额将超过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首发募资800多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度。内地企业2005年海外IPO数量和募资额创出新高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5.
马骋 《中国经贸》2010,(14):77-78
一.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 1.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反映在资金层面上,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3万亿美元,储蓄总额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由外汇资金短缺变成外汇资金盈余,同时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在此条件下,我国完全有能力,也更应鼓励企业“走出去”,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技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上海经济》2010,(8):58-59
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国内房地产信贷政策收紧,分析师预计,有更多的中国人将会投资海外房地产市场。事实上,选择有升值潜力的海外地产已经成为诸多中国投资客的热门话题,而其中,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投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7.
“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这是近期见诸媒体的一个数字中蕴涵的等式。1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中国2004年的外贸出口总额是5934亿美元,也就是说.海外坏账已占2004年中国出口总额的1/5。也就是说,我们辛苦劳作并付出巨大资源代价的一年.有1/5的部分近乎于无效。由此可见,前段沸沸扬扬的由“长虹制造”的近40亿元人民币的海外欠款案.不过是中国企业海纠、坏账的冰山一角。那么,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到底达到什么程度了呢?有人对1000亿美元这个数字的确切性提出质疑,据《环球财经》记进一步了解.其始作俑——国家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一个关注海外坏账近20年的人说.尽管这个数字是估算得出的数据,但这个怙算是有依据的:1990年中国海外坏账已经达到10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率是5%-20%,累计下来,就达到了目前的这个数目。而且.每年还会新增150亿美元的坏账,仅有惊愕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8.
在被誉为中国家电企业出口经济“晴雨表”的103届广交会上,盛装参展的家电企业难掩内心忧虑。许多家电企业的海外业务人员纷纷向媒体和外商大倒苦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导致许多家电企业在前几年海外市场竞争中实施的规模化销售利润模式遭遇滑铁卢,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一些数量大但利润稀薄的订单。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大公司海外并购的公开资料中,人们会发现谈资源占有量的多,谈收益的少,“海外并购收益”甚至已经成了业内“忌讳”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整车特别是轿车出口面临的激烈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国内企业本身的竞争,”7月26日,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在第四届广州车展一次论坛上道出了这个“公开的秘密”。海关总署7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单辆轿车的出口价格已经跌到7039美元(约合5.6万元人民币)。事实上,从2003年以来,轿车出口量连续增加,出口价格却连续三年下滑,轿车出口已经陷入低价竞争的漩涡。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刻。一方面过低的价格、技术含量,易使中国汽车出口步家电、纺织品等行业的后尘,难逃诸多贸易壁垒的制约;另一方面,同质化的竞争,令中国汽车企业有可能陷入“兄弟阋于墙”的价格内乱当中。轿车出口上演的“价格战”导致众多厂商海外“大出血”的现象正是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深处多重矛盾漩涡的表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