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神卫生法(草案)》于今年6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揭开中国精神病从“乱象”走向“法治”的序幕。从“乱象”走向“法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是,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之后,从疯癫走向文明的希冀已隐然若现。 相似文献
2.
走向未来的新华商 2009年1月,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建国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从长期封闭转变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爆发出了巨大增长力。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果之一,便是新一代中国企业家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不是哭泣的孩子,2010:全球消费冰河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谁需要GDP GDP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但GDP并不是万能的,一味追求GDP,只会使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GDP数字陷阱,最终遭殃的就是百姓。 相似文献
5.
90后毕业生登场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80万人。按正常入学年龄计算,即将在今年夏天离开大学校园的本科毕业生,年龄多在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之间。他们中的多数人即将作为第一批“90后”进入职场。除了年纪小,90后这个群体本身也和出生于不同时代的80后一样,经历了被社会贴上标签的过程。不过, 相似文献
6.
《环球企业家》楼市无间道被视为房地产调控退出信号的“房贷政策松绑”,实则是中国商业银行制造的乌龙球。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宏观政策或将于第四季度发生微调,这其中或将包括以信贷紧缩为核心的房地产调控。 相似文献
7.
泛滥的交易所交易所,一种对某种信息及物品进行交易的平台,如今正是国内野蛮生长。目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交易所已超过300家, 相似文献
9.
灭顶之患 拥有水库数量最多的中国,正启动世上最大规模的病险水库维修工程。在上世纪50-70年代 ,中国完成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跃进”,成为世界上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未来的5年,中国立志要消除全部现有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最近,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把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着眼于“加快”和“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试验区建设,努力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经理人》
争当“领头羊”?
2009年5月1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创业板市场开启在望,对主板和中小板望洋兴叹的众多中小企业跃跃欲试。那么,什么样的企业适合登陆创业板?首批创业板上市名额将花落谁家? 相似文献
12.
为何中国经济能强劲增长和那些业洲国家不同,中国并不依赖外部借款,它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内部而不是随时准备逃跑的外国投机者。中国的存款率为GDP的51%,高于投资率,这些资金都储存在国家控制的金融系统里,这样可以很好的应对延期付款和违约。 相似文献
13.
审视资本账户开放;把致府的经济利益摆上桌面;小企业的云服务:赚钱吗?;强国,难在创业;经济风险转向内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周刊》瓦斯战争在中国,高瓦斯风险矿井约为1/3,中国煤矿安全事故70%-80%与它有关:它还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它更是一笔现价超过42万亿元的财富。但在大多数时间里,它一直在沉睡、被隔离、被排放、被浪费。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所做的重大战略调整。成都市早在2003年10月就开始了统筹城乡的探索,提出了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基本做法。国家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对四年多来成都市统筹城乡的探索实践的充分肯定,也是成都市必须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文章还对成都市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士基呼叫SOS,丰田失去了什么,2010年楼市兴衰更取决于流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周刊》生死局就在铁道部门广受诟病、“打破铁老大垄断”、“引入民资”呼声高涨的今天,也许还很少有人知道,在两广地区深处,一条仅有75.42公里的铁路,早在2006年就吃了“民营铁路”的第一只螃蟹,并且俨承担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铁路行业的试点。 相似文献
18.
《证券市场周刊》 地产倾巢 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去库存阶段。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加速回落,从历史周期看,谷底至少在2012年一季度之后,并可能出现单月个位数增长。由此将带来需求收缩和PPI回落,相关行业盈利将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败亦可喜当中国企业试图以“更聪明的方式”进行海外并购时,等待他们的倒末必是令人满意的结局,不过,在这一可喜的变化中,过程或许远比结果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房事60年:房子与家的距离
当我们要为60年来中国的成长选定一个参照物,以真实地诠释这60年来深入中国大地各个角落的变化时,我们把眼光放到了房子上。60年来,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房子,记录了太多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