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国正在进行工资改革。工资改革必然带来工资增长。如何看待工资增长,直接关系到工资改革能否坚持下去,能否取得成功。要正确看待工资增长,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工资应不应增长;第二,工资能不能增长;第三,工资增长的后果如何。一工资应不应增长,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工资。如果认为工资是单纯的消费,工资问题只涉及吃饭问题,那末工资增长就只意味着积累减少,生产受损,从而就应该抑制工资增长。如果认为工资是“提高生产的方法、工具和手段”,那末工资增长就意味着生产发展,积累增加,从而就应该促进工资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 年下半年以后, 中央把宏观调控的重点, 放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即运用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和向商业银行增发国债, 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作为启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 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和货币政策的配套, 就不可能把行政启动转变为市场启动, 这种投资增长和经济回升, 是不会持久的。这就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着眼点, 要放在鼓励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上, 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 才能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人们在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时,大多认为既存在投资需求膨胀,也存在消费需求膨胀;可是,如何界定消费膨胀?用什么尺度来衡量?消费膨胀的成因和途径究竟是哪些?怎样控制消费膨胀等,尚待进一步讨论。本文拟就其中一些问题谈些看法。一、消费膨胀是反映宏观状态的总量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衡量当我们说存在消费膨胀时,不是指个别人与集团的消费量状况,而是就社会总量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导致投资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扭曲所造成的庞大的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对投资膨胀进行压缩的办法,不仅会以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某些牺牲为代价,而且会产生投资规模的重新扩张。要消除投资膨胀,就应把非生产性投资转变为生产性投资,使其由积累负担变为积累手段,用市场需求来约束非生产性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按劳分配理论讨论的深入和工资改革实践的展开,人们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意见已渐趋一致:其一,职工工资收入应与其劳动贡献相一致;其二,企业工资总额应随其经营成果而浮动。这两点是调动职工劳动热情,进而搞活企业的关键。但同时要看到,微观的放开必须有宏观的管住相配合。尤其是最近出现的消费基金膨胀态势要求我国的工资改革既要使工资与劳动贡献、经营成果相联系以搞活微观,又要协调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防止消费基金膨胀,实现宏观平衡。为此,就需要首先对企业的分配行为和消费基金膨胀机制作些分析。一、企业行为与企业行为的改变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一定经济环境中因企业经营目的决定的规范性或经常性的行动。企业行为可分为生产行为、交换行为和分配行为。企业行为总是与企业目的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行为是企业目的的实现或贯彻过程。企业经营目的则取决于一定的经济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无法有效地拉动最终消费需求”问题的分析,分别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根据相关的模型计算得出,在对投资的标准、投资的管理机制、投资的作用方式作出相应改革并保持适度投资的基础上,应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启动最终消费需求上,根据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联动因素的分析,我们把预期(涉及国企改革问题、失业下岗问题、反腐败问题、通货紧缩问题等等)作为联动的主要因素,并畏以其它的联动因素如利率等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是抑制投资反弹、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快扩大内需、防止通货及资产价格膨胀,同时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亦是监管层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经济金融政策的要点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着力促进各项调控政策的落实;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体措施主要有:1.继续…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在我国存在着非全额报酬工资制的情况下,工资并非居民收入的全部,甚至有些部门职工的工资所占比重较小,而在工资收入之外,大量的非工资性收入却在膨胀(这种情况我姑且称之为隐性收入),使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远远超过了工资的水平,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早熟消费”的实力支撑(这些隐性收入,一部分是原有分配制度中现存的福利性分配,一部分是改革以后产生的新的分配形式。尽管它们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在扩张居民的消费能力,推动“消费膨胀”过程中却起着同样的作用)。为了抑制隐性收入,需要对隐性收入膨胀的渠道和收入分配形式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们在改革中一再遇到价格改革与工资改革的矛盾:价格要动,但怕物价变动影响职工实际收入,价格动不了;工资要改,但改革中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工资也改不好。在这里,价格改革与工资改革打了死扣。解开这个死扣的关键在于先行解决工资随物价变动而提高这一工资补偿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价格改革就能摆脱工资的牵制,工资改革也能消除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云南省1978—2009年的消费投资需求、收入差距及经济增长的各年度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云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传导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居民收入差距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在短期内刺激垒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但长期则会抑制投资需求;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效,且居民消费增长率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正> 消费膨胀已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成为困扰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遏制消赞膨胀,不仅是消费领域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整个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消费膨胀问题的考察,从而对消费基金膨胀观点提出质疑,并对消费膨胀的实质作出判断,因为这是治理消费膨胀的前提。一、区别:考察的前提消费基金与消费需求在本质和数量上都有区别。区分这两个概念,是判断当前消费基金膨胀,还是消费需求膨胀的前提,也是我们正确治理消费膨胀的前提。一、消费基金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云南省1978-2009年的消费投资需求、收入差距及经济增长的各年度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云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传导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居民收入差距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在短期内刺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但长期则会抑制投资需求;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效,且居民消费增长率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讨论国民收入最终使用结果时,认为我国目前积累率偏高与消费基金膨胀并发。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对的。因为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是构成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此消彼长的两个部分。从数量关系上看,不可能出现积累率偏高与消费基金膨胀的并发现象,消费需求与消费基金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确切的提法应该是:积累率偏高与消费需求膨胀是同时发生的。积累率偏高与消费需求膨胀的并发是我国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矛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2月份,福建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四季末以来的发展走势,总体平稳,但增长小幅放缓,特别是工业增长明显回落。当前三大需求除了出口增长有所放缓以外,投资显著回升,消费有所改善,总需求仍具有一定支撑力,而且随着资金供给逐步放松,总需求后续走势并不悲观,反而是供给面较为疲弱抑制了复苏势头,并导致物价环比涨幅出现快速回升端倪。未来政策着眼点应在持续改善经营环境,保障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供给面恢复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一、工资制度改革的宏观分析模式 国民收入通过分配与再分配形成消费资金与积累基金,国民收入若在货币形态上发生“超额分配”,会引起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当前存在的社会总需求膨胀,除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以外,还有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的原因。因此,在认真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的规模使之同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同时,还需要从宏观上控制消费需求的增长。这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消费基金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作为消费膨胀的两种类型。提出了测定方法,认为我国近几年发生的是消费需求膨胀,并提出了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就关于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的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矛盾在总量上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但是,如果认为需求偏大,供给不足,而从总量上采取消极的紧缩政策,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必然导致生产萎缩、供给下降、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而单纯从总量上增加信贷、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则会使消费和投资进一步膨胀,国力、财力难以承受,通货膨胀将日益加剧。我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阶段性分析方法,主要根据各产业部门年平均比重的变动(而不是年度变动)来判断结构关系的演化是否合理,并把结构高度化趋势与协调化要求结合起来分析。由此可以看到,(1)我国农业与工业的矛盾,根源在于轻工业增长太快;调整结构应抑制轻工业发展速度,而不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业比重方面。(2)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矛盾,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引起投入产出关系不协调;缓解矛盾应以加快技术进步为重心,而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加强原料工业方面。(3)经济发展与基础产业的矛盾,问题在于经济增长过快和增长效益下降,导致需求结构向基础产业部门倾斜;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控制增长速度以促进效益上升,并提高基础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孙玲 《经济师》2008,(11):54-55
2006年我国进行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简称2006年工资改革),其薪级工资结构设计的以人为本理念,突破了1993年工资改革的结构理念,是国家工资制度改革人本理念的重大进步。岗位与薪级互补互促,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双向激励,使2006年工资改革符合薪酬激励的群体心理需求,实现了薪酬激励的最大化效应。  相似文献   

20.
控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是进一步治理整顿的重点内容。相对治理初期来说,进一步治理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不仅来自多年积累下来并经过治理乃未消除的膨胀,也来自治理整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进一步治理消费需求任何可行的对策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对当前消费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