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五个难点:宣传不力,难以取得政、银、企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法律缺失,评级机构参与难度大,人行推动效果不佳;依靠人行唱主角,不利社会信用评级机构业务健康发展:评级标准不统一,社会信用评级机构持续发展难;评级过程缺乏说服力,影响评级公信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信用评级业进一步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的建议:加强宣传,增强社会认知度;增强自我推介能力,循序渐进,扩大发展;当好参谋,赢得借款企业信任;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有机结合;制定统一评级标准,为外部评级提供公平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2.
帅式君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4)
信用评级具有风险揭示、投资引导、价格发现和扶优限劣的功能。专业化、权威性的评级机构通过对企业竞争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会计政策与财务报表质量、财务指标和特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察,对经营效率、成长潜力、偿债能力、盈利性、财务结构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评级指标进行分析,经过评级准备、实地调研、初评建议、等级复评、结果反馈、结果公告、文件存档、跟踪服务等评级程序,最终确定评级等级。目前,我国发展信用评级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 相似文献
3.
黄小花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5):102-104
企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心.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急需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企业信用评级是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基础.明确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模式、政府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快速发展资本市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加强评级机构的行业自律、提高信用评级质量是有效发展第三方企业信用评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变权理论,建立了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多层次多目标变权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企业的综合管理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6.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F0002-F0002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辖内无锡市中心支行认真落实总行信用评级重点联系行相关工作要求,加强与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使用方的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培育信用评级市场。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在江苏银监局无锡市分局支持下,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为抓手,以推动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借款企业外部评级为切入点,采取五项举措积极探索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丁振辉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45-49
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如何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大数据有助于实现企业层面的信用评级,防范企业财务数据造假,推动评级结果动态演进,降低评级成本,提高评级效率,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有效解决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基于Hadoop系统的信用评级研究,提高信用评级标准模板的大数据适用性,强化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甄别和刻画能力,促进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存在较大缺陷,大多数评级指标未考虑小微企业财务状况、行业特点、融资方式等实际情况。鉴于此,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应遵循弱化财务报表、分行业对待、简洁实用、定性分析为主、注重交叉检验的原则,重点考察主要领导者素质、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未来竞争力、企业面临的风险点等,并将评级指标分为普通评估指标与关注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确立的内部评级法实施资本监管为指导思想,从财务因素、企业实力、素质因素、信用状况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35个评价指标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从定性指标的赋值、指标的一致化、无量纲化、指标赋权和企业信用等级的确定几个方面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中国的主体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信用评级行业也在扭曲的状态下蹒跚前行。鉴于此,需要通过推动主体信用评级,夯实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确立信用评级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进一步国际化、全球化,加速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缓减国内外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减金融产品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1.
张开军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Z1):77-78
企业制度是企业存在及运行的基础,对企业行为有约束和指导作用,企业信用活动同样受到企业制度影响,本文从分析企业契约制度、产权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梅入手,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对在企业信用评级中应注意的制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唐成华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30-32
如何推进金融机构与评级机构合作,提高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识别能力,一直是基层工作中的难点。通过对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安博尔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在借款企业评级合作模式进行剖析.总结双方合作的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由贷款银行委托并付费的借款企业第三方信用评级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力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4):46-48
信用评级理念是信用风险分析的思想原则,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研究是针对理性信用行为的未来可预测性展开的,企业表现出的财务实力仅代表历史的积累,未来信用偿付的实力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内在因素,企业信用文化主导着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4.
孙章伟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54-57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集体性道德风险使其成为继华尔街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之后又一遭遇质疑与谴责的群体。NRSROs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准政府权力"的话语权垄断者、控制性股东控制下的合谋内部人、民事法律责任的免责者、与社会公信力性质冲突的经济人等性质。信用评级机构也是美国推行双重标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美国虽然强化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但仍未触及主权信用评级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进中国信用评级产业发展政策安排,构筑信用评级产业与经济安全法律体系,扶持大型本土龙头信用评级企业,完善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发挥外部评级优势 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内地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内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同时外部信用评级的作用也开始发挥.外部信用评级的主要优势在于,评级的对象较宽泛、内容较全面,程序较严密,方法、等级划分较科学,占有的信息量较大,公正性、适用性较强,可以推动我国内地信贷市场面临具体问题的解决.目前外部信用评级优势难以发挥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内外部信用评级的差异造成应用上的困难、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不高等.因此,对使用外部信用评级产品在政策层面应做出明确规定,应加快信用评级业务标准化建设,提高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加强对信用评级业务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6.
武钰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33-38
1933年启用依赖评级的监管规则(RDRs)以来,学者研究了RDRs监管对评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RDRs监管明显地助长了评级风险。今后,监管当局应弱化金融监管对评级的依赖,通过取消NRSRO或类似指定、允许适度的评级竞争,有限使用发行人付费模型,并限制发行人付费模型下发行人对评级机构的选择权,强化评级机构法律和社会责任等方式,减轻RDRs监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2010-2014年企业债和公司债的数据,设计了新的声誉变量,发现和证实了评级机构竞争、声誉对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存在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竞争具有负面作用,加剧评级虚高,声誉机制具有正面作用,能够抑制评级虚高;竞争主要影响主体评级,声誉机制主要影响债项评级;主体评级包含了更多的专有信息,具有更强的融资成本效应;我国评级机构通过调高主体评级来争取客户,通过控制甚至调低债项评级来维护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18.
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及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43-4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的金融监管,改进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框架,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冉俊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35-38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完善信用评级的认可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曹军新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4)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第三方外部企业信用评级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以江西第三方外部企业信用评级试点情况为例,分析在信用评级管理微观机制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因素在准公共物品供给运行机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制约外部信用评级地方有效运行的障碍,提出几点改进企业信用评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